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特网搜索引擎与法学信息资源的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教学与科研离不开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支持。如果说法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是“兵马”的话,那么法学文献资料则是“粮草”,而图书馆无疑就是提供粮草的仑库。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对于法学教学与研究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升法学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近日就图书馆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下面一组笔谈,就是根据提交研讨的文章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法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根本而言就是批判反省意识,对它的论证应当坚守事实证成和价值证成两个维度。在当下中国,法学研究既不能做简单的信息提供者,也不能唯主义至上。这既是纠偏目前中国法学界形形色色的问题意识误区的需要,也是适格的法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当下在场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①中国法学的发展应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应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和要求相适应。在法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中,应用研究将成为重要的方面。②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指导下,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什么是后人附加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之上的而实际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③法学如果脱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必然毫无生气,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法学》1986,(7)
经济、法制协调发展理论讨论会是经司法部批准,并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酝酿、筹备而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经济、法制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法学理论、法学教学和法制工作如何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得更好的问题。法制建设协调发展这个同题,早在1983年4月华东政法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上海联合举行的法学基础理论讨论会上,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的问题时,就提出来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财税法学教学所面临的实际困境,本文试从中国财税法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对中国财税法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认为: “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十年,对于多灾多难的中国法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这十年,在我国法学的发展历史上是意味深长的:她从试图冲破以往的教条和禁区的束缚开始,但她的存在和发展却仍表现出了历史造就的教条和禁区的束缚,法学的现实使命与其自身存在的历史方式产生了矛盾;同时,十年来法学探求和沉思的历程亦已昭示,尽管她在十年来的脚步是那么的沉重而又略嫌零乱,尽管其中的几乎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拥有多重曲折和徘徊,尽管法学所达到的整体水平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但我国法学还是拖着伤痕满目的病躯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迎来了属于她自己的明天。但是,新时期法学毕竟是带着历史的后遗症或者说沉重包袱迎来新时代的。法学现实的理论状态受着历史的深刻制约,法学的未来走向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现实的理论状态的局限。因此,如果说我们以法学现实的理论状态为焦点,以法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身理论形态的完善为标准,那么可以说,经过十年以后的我国法学的现状仍是十分令人忧虑与不安的。这种令人忧虑和不安的现状就是,既有表现为六神无主的幼稚性,又有作为贫困表征的严重匮乏,还有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危机感。”作者在文章中对中国法学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实践技能的有效教学方法。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实践教学应因地制宜地、积极探寻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公安应用型人才。本文在分析当前公安院校法学实践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公安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是我国法学研究自身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首先讨论了实证分析的概念 ,然后着重分析了法学领域为什么需要引入实证分析方法 ,以及如何在法学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等问题。按照本文分析 ,法学研究应当提倡理论的应用和操作研究、法律实施效果的测量、法律经验的归纳和“有理无数 ,莫谈学术”的精神。而实证分析就是改造现有法学研究范式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1978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1978年至 2 0 0 4年 ,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 ,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 ,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 ,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 ,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 ,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 ,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 ,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 ,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同时 ,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 ,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获得解释;另一方面,数字法学缺少充分的理论建构,既没有突破传统权力理论框架,也没有提出技术超越理论。因此,数字法学在问题领域和理论建构两方面均无法被证成。与其说数字法学是一种法学研究新范式,不如承认数字法学本质上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模糊概括。数字社会只是观察社会的众多视角之一,数字社会的到来并不必然意味着法学研究转向了数字法学。在法学理论上,数字法学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13.
1 978至 2 0 0 4年 ,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 ,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回答 ,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 ,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 ,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 ,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 ,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同时 ,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最终导致了所谓的“范失”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 ,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法学》编辑部关于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倡议,得到了法学界广泛而热烈的响应。它不仅及时地反映了法学界在党的十二大的战斗纲领鼓舞下,决心在新宪法基础上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新局面的强烈愿望,并且还提出了达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措施,即有重点地加强法学基本理论中五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而要求深入研究和加速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这个倡议重要内容之一。法律体系问题是法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这问题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这不但影响到法学理论的发展,实际已经影响立法,而且有的已经影响司法实践。例如对民法与经济法的体系的不同看法,就不能不影响到民法与经济法的立法过程。当前民事案件不仅大幅度上升,而且更为复杂,虽然民事诉讼法已公布试行,但民法还不能及时制定出来,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必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三是必须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制度问题,总结出深层的结构,上升到概念化,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苏力 《法学》2006,(2):3-21
本文考察了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促使法学教育急速发展的需求与供应两个关键性因素;同时从法学教学、科研和制度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中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具体的棘手问题,指出了其相互关联;论文最后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总体上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可能,但对于具体的法学院则可能是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强化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党的十六大的主旋律。十六大报告不仅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制度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的设想。为了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 ,充分挖掘十六大报告的理论资源 ,推进中国法制创新问题的理论研究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3年 4月 12日召开了“十六大与中国法律的制度创新”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编张文显教授主持。与会的教师、学生结合十六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国法制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下面刊登的八篇短文就是本次讨论会上八位教师发言的整理稿。  相似文献   

18.
陈瑞华 《证据科学》2007,15(1):5-31
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必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三是必须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制度问题,总结出深层的结构,上升到概念化,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创新是灵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党的十六大的主旋律。十六大报告不仅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制度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的设想。为了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 ,充分挖掘十六大报告的理论资源 ,推进中国法制创新问题的理论研究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3年 4月 12日召开了“十六大与中国法律的制度创新”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编张文显教授主持。与会的教师、学生结合十六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国法制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下面刊登的八篇短文就是本次讨论会上八位教师发言的整理稿。  相似文献   

20.
刑事侦查程序中司法审查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党的十六大的主旋律。十六大报告不仅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制度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的设想。为了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 ,充分挖掘十六大报告的理论资源 ,推进中国法制创新问题的理论研究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3年 4月 12日召开了“十六大与中国法律的制度创新”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编张文显教授主持。与会的教师、学生结合十六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国法制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下面刊登的八篇短文就是本次讨论会上八位教师发言的整理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