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正式制度要素与非正式制度要素的分析视角分析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这三个阶段,其变迁逻辑可以用"变迁动因—变迁形式—变迁目的"的分析框架进行解释。首先,环境管理体制的治理失灵构成了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动因;其次,非正式制度要素对现行体制的渗入以及正式制度要素从现有体制中的生成构成了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内容,体制环境、路径依赖和改革强度会对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产生影响;最后,提升环境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扭转环境治理失灵,实现体制均衡,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尝试从社会权利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福利资格准入、福利制度安排和福利结果的解释框架,对四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国家主义"统揽、"发展主义"主导、新世纪初期政策扩张和新时代政策深化的变迁过程,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为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应该克服福利发展上的认知悖论,重视福利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福利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形成多元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并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制度碎片化格局,构建统一公民身份的"社会中国"。  相似文献   

3.
党内巡视制度是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有机融汇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历史叙事之中,经历了萌芽与初创、断裂与重启、快速发展、稳定与调整、成熟与完善等重大的制度变迁。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范式考察党内巡视制度产生与变迁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党内巡视制度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特性,也存在以重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关键节点"。国家宏观制度背景决定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与演化,经济发展程度、利益因素和观念意识形态构成影响其变迁的关键变量。行动者的能动创新与自主性不断推动党内巡视制度变迁的发生。未来,要遵循路径依赖规律并把握"关键事件"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巡视监督治理模式,完善巡视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党内巡视制度的良序变迁,从而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变迁与功能性变迁两个方面,而现代性的断裂和公共性的凸现则是其明显特征。从历史与逻辑角度分析,引发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则大致体现在"现代性"的楔入和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互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机关事务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融汇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叙事之中。如何理解我国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的机关事务治理从以"后勤服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机关事务管理向以"运行保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现代机关事务治理转型,经历了雏形渐成、改革发展、深化改革三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机关事务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背景、政治变量、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的"混合体"模式深刻影响着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变迁历程,国家治理范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则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所在。展望未来,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要正视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加强制度创新消解路径依赖逆向张力,推进机关事务治理职能法定化,完善多元协同的机关事务治理模式,从而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看,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经历了移植经验、内化和自主生长的过程。其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具有三个特征: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继承—变革"与"内生—创新"两种变迁模式相结合;高等教育制度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人民公社、"乡政村治"、"和谐新农村"等三次变迁。各时期乡村治理模式都诞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且对当时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复杂的乡土社会中,尽管无法找到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乡村治理模式,但是,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法治化是可以预见的: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治理结构、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和提升农民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第一,改革开放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第二,改革开放前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第三,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第四,中央与地方关系历史变迁的启示.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的研究在历史分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深亿.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痛苦的历史进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避免"卡夫丁峡谷".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本文从理论、社会历史变迁、我国具体国情等方面,对这一新道路给予阐述.同时,对它所面临的挑战也不讳言.  相似文献   

10.
正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对后人来说是一部奋进史。这期间的历史让人深思、发人深省,因为这其中既有悲惨的经历也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研究中国近代史得益于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奋进史,得益于不断推进历史演变的图强史,得益于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奋斗史。通过对中国近代史有关内容的研究,能使人不忘历史、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时刻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不断奋进。  相似文献   

11.
罗艺琳 《学理论》2015,(6):120-121
东南亚位于中国南端,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是东亚与世界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堪称"海上十字路口"。然而,曾经繁盛一时的十字路口却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沦为一些世人眼里的"蛮荒之地",社会经济水平远不如当时地中海附近的欧洲。安东尼·瑞德的这部著作为我们复原了贸易时代的历史,记录东南亚辉煌时刻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其根源于法律意识发展变化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条件的巨变。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矛盾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法律意识相对滞后的矛盾;法律意识的增强与司法权"疲软"之间的矛盾。而法律意识的增强与司法权"疲软"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意识变迁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设计应因地制宜,在有一定历史的城市中开展考察,这样能简便易行、收获丰富。在汉口旧租界的历史地理学考察,可以实地了解汉口城区变迁的过程,交通机构与城市区域形成的关系。考察后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知识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累积出汉口区域变迁的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9,(4):45-54
信访制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政治参与、权力监督、权利救济的基础性制度,而价值理念、权利保障、组织机构及其权责关系是其核心要素。根据历史背景和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可将我国信访制度70年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创立期、发展期、重塑期以及全面改革期等四个阶段。总体而言,我国信访制度呈现朝着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范式,剖析信访制度变迁的历史图景和内在逻辑,挖掘其制度精神中内蕴群众路线之历史基因,且重视经济社会结构剧变等情境性因素。在制度模糊性的结构性约束下,信访制度变迁的历史图景源自中央政府的权力配置逻辑、地方政府的压力与责任逻辑以及信访人的权利逻辑等多重逻辑之间的交融碰撞和互动互构,在有效回应民意和规范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均衡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信访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线索。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3)
虐待老人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作用下呈现出独有的"失控"特性,造成根源定位出现盲点和治理策略的偏差。本文立足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化"的社会事实这一宏观历史变迁背景,从理论层次和现实状况详细阐释了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张力的视角,提出要以维护本体性安全来培育具有家庭美德和公共道德的现代公民,进而构建抵御虐待老人问题风险的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是解读该项制度变迁全貌的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宏大制度背景决定行政审批制度的选择,国家制度背景的变迁也导致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变更与革新;各种相关政治变量,包括经济水平、利益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与行政审批制度之间存在一种序列结构,行政审批制度与其它政府政策或制度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序列结构,这种政治变量序列结构使行政审批制度处于一个制度矩阵当中,影响并制约着行政审批制度的安排;制度与制度制定及执行者之行为的互动模式则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变迁.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而制度激励和制度创新是打破"历史否决点",提升制度绩效的必要手段.为此,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要重塑政府理念,打造治理型政府,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而且,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必须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产力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改革推进、深入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生产力思想发展的辉煌历程展现了其内在的变迁逻辑: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单一发展转向多元发展、学习借鉴转向自主创新、解决人的温饱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70年来生产力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变迁逻辑,启示我们应该坚持党对生产力发展的绝对领导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观,加强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改革创新,以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责任使命,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由唯书思维到唯实思维、"两极对立"思维到"多样和谐"思维、控制型思维到解放型思维、名分思维到实力思维、人际思维到事功思维、物本思维到创新思维的变迁。这些哲学思维的变迁,根源于改革开放实践,同时又成就了改革开放实践。从哲学上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增强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集中教育贯穿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革命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党的全过程。通过梳理集中教育的历史变迁,可以观察到其经过了从肃反到延安整风,从运动到活动,从活动到主题教育这三次制度变革。其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通过吸取教训和经验,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最终实现党内集中教育的制度化和常规化。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飞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政治晋升和经济利益,展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才导致了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1]。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央地关系变迁的产物,因此对央地关系变迁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到它的产物——地方政府竞争的部分,就能够深入思考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