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债危机让欧盟各国陷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财政困境,特别是"欧猪五国"(PIIGS)的财政可持续饱受诟病,但处于欧洲大陆要塞位置的小国卢森堡却通过其及时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严格的中期预算控制框架、高效的支出质量管理方式、眼光长远的预算理念,恪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上限,成为欧债危机覆巢之下的完卵。因此,卢森堡在公共财政可持续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中国未来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逻辑起点。只有财政分权体制下,才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财政分权及其决定的分权式治理,构成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基本路径,决定了财政分权作为债务治理的制度根基地位,以及分权式治理作为债务治理的制度主体地位。夯实债务治理的制度根基,应当实现地方事权配置的合理化、法治化,重构地方税体系和地方税权,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且积极推进政府投资的法治化。确立分权式治理,应从基于举债权控制的权力配置、以债权人为主体的市场约束,以及以纳税人为主体的民主监督三个方面,构建分权式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谭道明 《法学》2014,(4):118-125
再民主化后的巴西曾先后爆发三次地方债务危机,制度根源在于1988年宪法在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不当分权。在2000年之前,巴西联邦政府多次试图通过中央救助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均告失败。2000年以后,卡多佐政府以《财政责任法》防控地方债务风险,以审计法院作为监督机构,取得成功。巴西经验为我国防控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欧洲转型国家的成功典范,波兰在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又经受住考验,成为欧盟中唯一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然而,有鉴于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未有真正解决的财政赤字问题以及近年来债务负担率不断增加的问题,拥有傲人经济成绩单的波兰似乎又不能被完全归为财政状况稳健的国家。与此同时,作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从宪法层面设计政府债务约束的国家,波兰却又一直没有相对全面完整的财政规则体系,并且一直对紧缩政策抱以谨慎态度甚至采取避重就轻的做法。此外,作为转型国家以及欧盟的成员国,波兰的财政可持续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影响。所有这些都使得波兰成为危机发生以来有关财政可持续的讨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趣"故事"。  相似文献   

5.
游宇  张光 《公共行政评论》2023,(3):142-160+199
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公共财政或金融信贷问题,更是一个与我国基本治理结构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论文以项目制治理为理论导向对此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在此治理模式下,基层地方政府可以将省以下的转移支付作为项目运作的资源配置杠杆,申请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推高其地方政府债务。利用对四川省2016-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基层转移支付收入在整体上会扩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并加重其债务成本;这一扩张效应更多是由专项转移支付带来的,而一般转移支付则与债务付息支出更为相关。该发现说明,我国基层转移支付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已经深深嵌入到更为宏观的政治激励与经济建设模式之中,从而也需要从完善官员治理、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加强各种财政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财政风险上升,个别国家还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这使得各国普遍认识到一个国家拥有严格且有效的财政纪律的重要性,尤其是强有力的财经纪律对稳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经济与财政表现稳健,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稳健性与澳大利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推动的财政预算改革密不可分,更是1998年《财政预算诚信章程》颁布实施后,在新的财政规则约束下积极实施中期财政框架的直接结果。澳大利亚的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急剧膨胀,有分税制改革不彻底、举债及担保禁令刚性约束以及地方政府缺乏硬预算约束等法治环境原因。国外地方政府性债务应对的法治机制警示我们:有效管控次级政府及地方政府债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机制与国家结构形式、分税制完善程度及资本市场成熟度有关;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应当以满足地方正当公共投资为目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长效机制为构建以《地方财政责任法》为核心的财政分权法律制度体系;在此之前,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多元行政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8.
陈治 《财经法学》2015,(2):25-32
国家治理代表了公共领域权力作用方式的重大变革,但是国家治理不应当改变权力限制与权利保障的基本法治精神,国家治理仍然应当在法治轨道上实行。财政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活动中的参与主体、行动方式、行动依据方面的特点与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在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发挥财政制度的作用,通过构建财...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学》2015,(3):3-11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与"理财治国"观念一脉相承。在现代国家,法治构成了国家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轨道,因此,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从本质上看就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财税改革与财税法治密切衔接、相互配合,堪称国家治理的两大核心要素,共同铺就了建立法治化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由之路。将《三中全会决定》、《四中全会决定》以及其他中央文件结合起来看,便可管窥法治框架下的财税改革整体方案和行进路线,其需要从财税立法、财税法律实施等角度着力构建,并且以机构设置的改善、专业人员的充实为内部配套,以政治体制的优化、经济体制的升级为外部保障。通过明确和坚守财税改革的法治思维,能够有力推动我国财税法治体系的全面形成和顺畅运行,进而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保障纳税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方债务规模的剧烈膨胀,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法律风险较大。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短期内的流动风险、违约和信用风险以及财政风险等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法律风险应当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健全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刘洋 《法制与社会》2012,(12):143-144
自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逐渐不相匹配,地方政府开始陷入财政困境。地方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履行其相应职责权能,需要发行一定的地方债。地方债在处理自然环境灾害和金融方面的危机,推动改善民生和环保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对地方债的超发和滥发,地方债的风险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妥善解决好存量债务,严控新增加债务,采用有效果的方法,化解和防止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专栏导语     
正2002年,世界银行出版了经济学家汉娜·波拉克娃·布雷克斯(Hana Polackova Brixi)与公共预算专家艾伦·希克(Allen Schick)共同编辑的《风险中的政府:或有负债与财政风险》一书。这本书对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政府债务风险做出了警告,并提出了一些控制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其实,各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是突然出现的。二战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债务都呈现出逐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财政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对财政为什么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及中国在此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提出该命题的原因做了理论阐释,并从税收和公共支出两个方面的法律约束、政府支出责任的确认、财政问责制的形成、央地之间合理的财政关系,以及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公平正义等方面,对我国当前财税领域的若干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做出了分析论证。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财政是连接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子系统的媒介,只有把财政问题上升到这个综合性极强的理论高度,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建构和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才是现实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这为我们开启基层社会治理绘制了总蓝图,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司法厅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心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塞上枫桥"调解品牌,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累积。所孕育的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放大。我国地方债务形成既有其深刻的内在体制性原因,又有外在的媒介性平台。因此,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地方债务过度膨胀,是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财税制度乃分割国民财富之利器,亦为实现社会正义之天平。《决定》第五部分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个方面,清晰地叙述了未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财政国家转型的基本路径。①一、"硬预算约束国家"理念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曾经提出"软预算约束"的概念,他认为:"如果预算约束的软弱无力已经很普遍,它就会像癌症一样在经济中扩散,造成极大的破坏"。②尽管预算平衡是世界各国财政  相似文献   

17.
商业贿赂危害严重,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对商业贿赂治理的力度,不少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在治理商业贿赂方面也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借鉴国外经验,要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我国就要在培养国民的诚信意识;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督,规范官员权力;完善财政财务和审计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局财政法规税收工作在上级财政部门和局党组的领导下,以江泽民总书记“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为指导思想,紧密联系财政实际,坚持“三责”配套、“三强”并举措施,积极服务于财政增收目标,在建立依法治财机制,创理财法制化氛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推动全市的财政中心工作和依法理财、依法治财的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特别致辞,强调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也不会"硬着陆"。时至今日,事实证明中国政府采取的公司治理与政府金融治理措施,在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同时,既防范了债务、金融等潜在风险,又平衡了稳增长和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继续走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经济管理"专栏尤其注重深化公司治理与政府金融治理能力研究,它不仅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因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规模性、综合治理的难巨性及其在信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政府信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信用综合治理的重心与核心.通过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构成、表现,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约束不足,强调了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可以得出我国法律规制的定位及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