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西方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霸权正在走向终结,曾经推动西方崛起的现代化革命,如今已惠及所有国家。因此,19世纪发展起来并为中心——边缘世界秩序(core.peripheryinternationalorder)奠定了基础的国家间实力差距(powergap)正在缩小。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世界由有中心的全球体系(centredglobalism)向去中心的全球体系(decentredglobalism)转变。与此同时,当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的同时,主要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程度也正在缩小。事实上,当代世界中所有大国在某种形式上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兴起中的世界新秩序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比它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呈现的要小得多。问题是:意识形态上的相对同质性是否将在四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类型(自由民主主义体制、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竞争性威权主义体制和国家官僚主义体制)中引起地缘经济或者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类型的资本主义之间政治上的分歧是否会超越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消弭了彼此的分歧?当代世界会出现像20世纪初那种不同类型而互为冲突的资本主义模式吗?或者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协和资本主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仍然会处在一个政治上分化的多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由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所面,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地缘经济竞争将不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迅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及时适应地缘政治发展的时代背景,打破了意识形态和两极思维的禁锢,以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地缘战略为核心,积极参与和推动多极化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构建,增进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开拓了本国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与国家间权力兴衰的关系。由于英美霸权相继主导国际体系的发展,麦金德式的、以均势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思想体系成为主导范式。在整个20世纪的地缘政治舞台上,欧洲是争夺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亚洲只是边缘角色。但21世纪初始,中印崛起引领亚洲崛起,这一区域的权力增长和变迁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同盟体系以麦金德的"枢纽"为核心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压制中国。但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美国同盟体系中的东亚盟国实力地位下降,亚洲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心正在经历从东向中心的偏移,特别是中国正向着亚洲中心位置回归。中国基于共同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积极推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亚洲国家的发展战略,适应区域内国家的多重战略目标。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新视野,超越了以压制挑战者为特征的霸权国家的地缘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4.
自冷战结束以来,在快速而深刻的全球化背景下,随世界政治结构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关系发生重大改变,表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新特征。全球化打破了以往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地缘政治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同时,国家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依赖日渐加深,地缘政治的全球整体性进一步加强,世界地缘政治面貌展现出新的姿态。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亚太地缘政治变局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印加速崛起的牵动下,亚太经济实力不断上扬,发展前景看好,正在成长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亚太崛起与中国崛起同步,并互为依托,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地缘战略机遇,也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地缘战略挑战。中国应在充分考虑亚太崛起对中国战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21世纪地缘战略,在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及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各种地缘战略挑战,以保障中国实现战略崛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斗争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初,止于1945年;第二阶段始于1945年,止于1991年冷战终结;第三阶段自冷战结束迄今.与此三阶段相一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两次大调整,即从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转向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再从两极格局向新的格局过渡.但迄今为止,这一过渡尚未完成.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及地缘政治中心具有可变性,变化的原动力基于大国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划分世界的中轴位置从原来的美苏之间改变为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美国赢得了唯一的超强地位,同时世界格局正在多极化发展。欧亚大陆仍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央舞台,美国与欧亚本地大国争夺欧亚地缘政治空间。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大国关系为主线,形成新的地缘政治组合体。  相似文献   

8.
垄断资本走向全球化阶段后便逐步孕育了国际货币权力,国际货币权力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历史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欧元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使美元全球性货币权力难以为继,争夺国际货币权力成为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的主要原因.美元、欧元和人民币这三大货币权力板块之间的两条夹缝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重灾区,国际货币权力的走向成为未来地缘政治冲突乃至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转型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交评论》2016,(3):1-24
西方地缘政治学历经百余年来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系统、权威的古典地缘政治理论,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地缘政治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框架,也即"西方地缘政治想象"。受此影响,当代西方地缘政治精英在解读"一带一路"时会产生两种习惯性思维:一是历史类比,将中国与历史上的崛起大国相比照;二是通感,想象中国会模仿自己追求扩张和霸权。本文批判了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认知基础,指出"一带一路"不以追求权力和控制为目的,不依循"国家中心主义"路径,也不采取海陆对立的"两分法"视角,而是尝试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中国应妥善应对"一带一路"实践中的地缘政治风险,讲好中国的地缘故事,改造重商主义的地缘经济学,代之以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新地缘经济学,探索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 ,欧亚大陆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央舞台 ,并且还出现了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新态势”。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组合体 ;美国仍然把欧亚大陆视为全球战略的重要地区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欧亚地缘格局中 ,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这种新态势所形成的各种力量的互动 ,反过来又直接影响未来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因此 ,准确把握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的新态势 ,是中国驾驭未来、振兴自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的捷克地缘政治思想继承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部分思想家的观点,以对捷克民族与国家历史的重新解读为研究重点,并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捷克对外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捷克地缘政治思想注意探讨捷克民族的历史—政治身份问题,关注周边地缘环境的变化甚于关注自身,强调入文因素对地缘政治进程的影响,坚持警惕德国、西方不可信赖、加强与东方联系等基本主张.捷克地缘政治思想反映出捷克部分政治和思想精英对于强国环伺下小国生存战略的不懈探讨,但对捷克当代对外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作为印度洋地区惟一聚焦于海洋安全的泛区域性合作组织,印度洋海军论坛已成为该地区海军和海岸警卫力量共同讨论海洋安全事务并寻找合作性解决方案的平台。然而,作为传统的海洋大国与正在崛起的海洋大国,美国和中国等在该地区有着重大利益的地区外国家均被论坛首倡国和主导国印度有意识地排斥在论坛之外,这与印度可能的地缘战略意图一脉相承:欲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鉴于中国在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海洋利益,着眼未来,中国应当努力争取获得该论坛的常任观察员或正式成员国地位,着力倡导"和谐海洋"的思想,积极而稳妥地推动对于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宏伟构想的认识与实践,追求一种开放、包容、全面的海上安全秩序,在确保自身海上交通生命线尤其是至关紧要的能源进口安全的同时,为印度洋海域、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安全、稳定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葛静深 《外交评论》2023,(1):78-108+6-7
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以及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国家的电子游戏折射出不同的战略文化和外交传统。流行于美国的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体现了美国黩武主义的外交传统和冲突型的战略文化,是当前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体”生产的最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美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20年来,美国主流FPS游戏持续输出同质化的意识形态与战略文化,将虚拟的世界秩序建立在“好”与“坏”、“强”与“弱”、“文明”与“野蛮”、“社会内部”与“社会外部”之间的对立之上。美国FPS游戏塑造了地缘政治“邪恶他者”与“仁慈帝国”之间相互对立、处于永恒战斗状态的世界观,建构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道德等级”的世界秩序。美国FPS游戏宣扬美国霸权,以技术例外主义的物质性权力塑造不受约束的政治例外主义,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叙事、机制,建构美国霸权的合法性权力。以FPS游戏为代表的美国新兴大众文化产业对内影响美国公众的认知、对外传播美式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美国最重要的一种软实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础条件和判断世界格局的重要坐标。以此视角判断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基本是稳定中有巨大的忧患。为此 ,为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 ,我们可寻求以下路径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军事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全方位外交。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决定论”和“市场决定论”适应了垄断资本打破国内福利国家体制束缚、国外民族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等障碍的需要 ,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政策指导。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是为了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骗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盲目追随新自由主义政策 ,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进一步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内生腐败”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内生腐败”现象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内生拓展型权力腐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来的“全能主义”中央威权政治逐渐式微,全民政治动员性的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一些地方政权中滋生出“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正在向群体化、集团化、规模化、半公开化扩散的趋势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能左右当地官场政治生态、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性权力实体”。这种家族化、帮派化、圈子化的地方政治退化现象被称为中国武的“地方政权苏丹化”,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互相脱节。  相似文献   

17.
自2 0 0 2年1 2月1 2日朝鲜宣布重新启动核计划,朝鲜半岛问题再一次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东北亚各国的困惑和担忧。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价值自1 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朝鲜半岛所凸显的独特地缘政治属性,便成为东北亚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从全球角度看,朝鲜半岛是北太平洋最有战略价值的地区。朝鲜半岛地处大陆与海洋的交接部位,作为由大陆向海洋延伸、过渡的特殊地理部分,具有独特而显著的地缘战略特征。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  相似文献   

18.
谈育明 《工会论坛》2005,11(6):116-117
二战后,东亚大多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威权主义体制功不可没。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地区政治体制出现向民主政治转型的趋势。由于发展道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进程不尽相同,但政治转轨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9.
浅析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个世纪以来 ,欧亚大陆一直都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 ,是世界主要力量活动的舞台 ,世界历史上诸次大的战争都发生于此。直到今天 ,它仍然是大国之间较量的重要场所和国际格局调整的主要对象。冷战结束以后 ,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自居 ,自命为“世界领袖” ,认定美充当世界霸主的时代已经到来。鉴于欧亚大陆极其重要的地缘价值 ,美视之为“塑造”2 1世纪世界 ,建立单极统治的“大棋盘” ,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 ,从西、东、南三个方向开始进行一系列调整。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总是将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紧紧相连,甚至直接影响大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依托,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变数。历史上,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关系重大,周边安则中国安。因此,构建一个成熟、科学、有效的周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