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了解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现状及鉴定人对此类案件的观点。方法自编《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评定调查表》,选择上海市法医精神病鉴定机构的鉴定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信访方式收集调查表。结果大部分鉴定人知晓《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简称《指南》)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做出了“不宜评定”的特别规定。《指南》颁布前后,所有的鉴定人均未做出过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指南》颁布后,部分鉴定人仍做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对作案与症状无关、明知吸毒可致精神错乱却放纵吸毒的案例,鉴定人分歧较小。对作案与症状相关、辨控能力丧失的案例,鉴定人分歧较明显。为消除此类案件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分歧,完善立法认同率最高。结论目前在此类案件鉴定实践中,大部分鉴定人并未严格按照《指南》规定执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仍存在明显分歧。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3):267-271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公布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SF/Z JD0104002-2016)》对该类案件的司法鉴定进行了规范。本文从证据与证明角度,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涉及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司法鉴定所应遵循的推定原则和证明标准等,并对指南中相关规定的得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人暴力伤害案件中,妄想为影响被鉴定人作案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突出常见病理性因素。《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为鉴定提供了原则性指导,但在具体案件中,鉴定人对妄想在实施暴力伤害行为中的性质、作用及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常存在较大分歧。本文结合案例,对此类案件中妄想因素的作用及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提出若干分析思路,供同行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4.
再议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并未直接规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国内法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对此问题仍分歧众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吸毒者陷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该如何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上。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主张目前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员结合吸毒者的心理态度来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缺乏法律依据,也不适宜对案件的处理,因此不宜由司法鉴定人员以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认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5.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在暴力案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在暴力案件中的使用情况。方法对103例暴力犯罪案件中的被鉴定人分别使用《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暴力作案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并同专家结论进行比较:使用BPRS对精神症状评分:对被评定为限定责任能力的案例进行三级划分。结果量表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9073:全量表同质信度Cronbachα=0.9572,分半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和0.991,二者相关系数r=0.969。《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总分和《暴力作案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总分相关较高.r=0.946。量表结论与专家结论的一致性高,Kappa=0.95。限定责任能力案件得分与专家分级意见的一致性高:Kappa=0.97。《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总分和BPRS总分相关性高,r=-0.797。结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在暴力案件的鉴定中具有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杀人的行为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病凶杀行为特征,分析精神病杀人责任能力评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2年至2006年72例进行司法鉴定的凶杀案件资料分项列表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神病杀人的行为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作案行为特征以地点、动机、罪错认识、行为隐蔽性、潜逃、自我保护与责任能力评定结果显著相关;暴力作案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与々家鉴定结论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对凶杀案件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町作为责任能力评定的客观参考依据;暴力作案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的应用为责任能力评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要点提示】在一起刑事案件中同时出现多份与被告人辨认控制能力相关的精神疾病鉴定结论,法院应如何采信与认定?如何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金双林具有两个以上法定从轻、减轻及酌定从轻情节,应如何处罚?在相应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理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民事侵权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三者有何联系?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故意杀人所引起的附带民事诉讼中,如何确定行为人和其监护人侵权赔偿责任及其承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辨认和控制能力(以下简称"辨控能力")与责任能力司法精神鉴定的差异。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10月(第一时段)实施责任能力与2006年11月—2010年10月(第二时段)在刑事案件中实施辨控能力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回访调查上述被鉴定人的法庭判决及鉴定意见的采信情况。调查公、检、法、司等法学界人士对司法精神鉴定相关问题的观点。结果两个时段的鉴定案件类型大致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个时段作出的精神障碍诊断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时段鉴定为正常范围辨控能力和部分辨控能力的人数比例较第一时段多,而完全丧失辨控能力的人数比例较第一时段少(P0.05)。70.5%的法学界人士认为司法精神鉴定"评定辨控能力"有别于"评定刑事责任能力"。94.9%认为"作出精神病症对行为人作案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或"作出辨控能力"的司法精神鉴定是符合要求的规范行为。结论评定辨控能力比评定责任能力更符合当前法学要求和自身学科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刘小林 《证据科学》2008,16(4):506-508
阐述了我国制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必要性、可行性和历史意义,对如何统一精神疾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评定标准,如何有利于同行专家和司法机关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可采信性的审查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刑事裁判文书的简写是指法官对于没有争议或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采用省略或简略部分内容的方法,使之简约化,从而达到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的目的。刑事裁判文书的简写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法官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公诉案件(下称简易审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通过省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经审理查明和证据的具体内容等部分使裁判文书简练化;其二,是指法官对于一审公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下称简化审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通过省略起诉书指控事实、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证据的具体内容等部分使裁判文书简练化;其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我国制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必要性、可行性和历史意义,对如何统一精神疾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评定标准,如何有利于同行专家和司法机关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可采信性的审查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张小宁  房明 《证据科学》2011,19(2):256-257
纪术茂、高北陵和张小宁教授等著《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已于2011年2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极具资料价值的大型案例集,包括近三十年来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经过司法精神鉴定且鉴定意见被司法机关采信的168宗典型的刑事或治安案件(174人涉案),大多属于重大、复杂或疑难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司法精神病学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概况、发展历程、现状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纪术茂、高北陵和张小宁教授等著《中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集》已于2011年2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极具资料价值的大型案例集,包括近三十年来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经过司法精神鉴定且鉴定意见被司法机关采信的168宗典型的刑事或治安案件(174人涉案),大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霆宇 《法学家》2002,(4):77-81
我国刑法(1997)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条文从立法上确立了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三分法”,较之旧刑法(1979)的“两分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即被害人和加害人达成一种协议或谅解促使国家机关不  相似文献   

16.
作案动机与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现实动机、病理动机混合动机、不明动机(或无动机)下作案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进行阐述,并附具体案件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以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这种案件处理方式.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早已有之。尽管其理论基础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方法采用自编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9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进行研究。依据CCMD-3划分为精神病性症状组(51例,52.04%)、人格改变组(42例,42.65%)和智能障碍组(5例,5.31%),并对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人格改变组犯罪学特征对照分析。结果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违法犯罪者以未婚、青年男性农民为主。其犯罪学特征主要是被鉴定人与被害人双方关系一般(44.9%),无作案前预谋(53.1%),作案目标临时确定(69.4%),使用暴力手段(88.8%),无明显作案诱因(67.3%),作案目的以报复居多(40.4%),现实作案动机(42.9%),作案结果既遂(89.8%),作案次数以1次为主(88.8%),作案类型以凶杀(46.9%)为主,作案后多无自称遗忘(65.3%),作案后多以停留现场、不潜逃等非反侦查表现(57.1%)为主。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人格改变组在作案预谋(χ2=27.64)、作案目的(χ2=13.0386)、作案动机(χ2=23.5290)和作案后表现(χ2=19.359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作案目的以报复为主、作案动机以现实动机为主。结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有多以无作案前预谋,多以报复为主要目的,作案后多无反侦查表现。与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相比,以人格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多在现实动机下以报复为主要目的进行作案,因此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时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介绍了美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一些一般情况.美国法医精神病学家常受法院的委托,对刑事被告人进行精神状态鉴定和诉讼行为能力、责任能力评定.本文阐述了在美国的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各种诉讼行为能力(包括受审能力、接受处决能力、放弃法定权利能力等)的认识及评定要点。论述了美国法律对判断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历史发展变化.美国联邦及各州法律对刑事被告人责任能力评定中辨认和控制两要素存在不同看法,在司法实践中各州不尽相同,有些州只要鉴定人检查被告人有无辨认能力;有些州只强调有无控制能力;还有些州则要求鉴定人检查被告人有无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即两种能力都要.鉴定人检查被告人在作案当时有无精神病,主要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史材料.  相似文献   

20.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当吸毒后陷于如同“精神病人”一样的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该如何评定上。目前存在三种观点,一是从严把握,认为吸毒本就是一种法律禁止的行为,由此而产生的危害行为更应严惩,可参照刑法对醉酒者的规定而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有人则认为,由吸毒所致的精神障碍者也属于刑法意义上的精神病人,如果危害行为的发生是处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时,就应该像精神病人一样评定为无责任能力;另一种是折衷办法,即结合其对毒品的心理态度与辨认和控制能力受损状态来考虑,对自愿吸毒者评定为限定责任能力,对非自愿下吸毒者,则评定为无责任能力。作者倾向同意第二种观点,这种评定意见也与多数西方国家目前通行的做法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