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归与融入: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历史(广西卷)》是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的口述史专著,为近年来侨乡文化研究的力作。该著作还是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广西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研究”的成果,历经六载春秋,终成此佳作。全书以广西典型的华侨农(林)场如百色华侨农场、武鸣华侨农场、来宾华侨农场、柳城华侨农场、宁明华侨农场为田野对象,抢救式地对华侨农场里的归侨展开口述史访谈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印尼、越南归难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谷中原 《湖湘论坛》2020,33(1):5-12
“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是国务院颁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持续地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需要大力培育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农村民力发展社会组织、农村生态发展社会组织、农村生计发展社会组织和农村民生发展社会组织等四类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对推动乡村民力、生态、生计、民生建设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国家应大力孵化这四类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并通过主体化、结构化、功能化措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要正确认识乡村社会本身正在转型,在理解乡村社会新特点下谋划乡村振兴的定位。要正确认识乡村发展资源及其转化,合理谋划乡村振兴的实现方案。要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示范。  相似文献   

4.
来宾市华侨农场是广西众多华侨农场之一,其是一个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和多元文化构成的社区。在这个特殊的社区里,曾生活着来自十三个不同国家的归侨,在归国后近五十年与当地人的生活互动过程中,归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归属感。本文认为,来宾华侨农场归侨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过程,增强归侨的归属感需要各方努力。  相似文献   

5.
孙燕 《八桂侨刊》2009,(1):74-77
花都华侨农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花都华侨农场归侨侨眷的通婚圈在过去的50多年的时间中几经变化,可以分为内部通婚占多数期、外部通婚扩大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我们先对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讨论。花都华侨农场归侨侨眷的通婚圈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独特的变迁模式,这与已有的其它研究的发现不同。  相似文献   

6.
黎慈 《桂海论丛》2023,(1):71-77
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飞跃,其宗旨在于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农村居民,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当前,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面临着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供给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体系转型相对艰难等现实困境,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益增加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加快推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元共建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才能保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美好图景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村落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不仅仅是要解决物化成果的产出和物理空间的美化,更需要塑造乡村治理之魂,建设能够承载乡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憧憬美好未来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本文运用当代社会学空间理论,从空间再造的角度解析乡村治理中诸因素的整合,以及乡村社会关系调整的理论逻辑。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生计空间四个维度出发,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直面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通过考察一个典型村落——M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社会关系调节、文化产业振兴和生计模式重塑等方面的治道变革,进而实现华丽蜕变的经验,检视了空间再造理论的适应性,也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与治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2008年元月31日是华侨农场归侨值得庆贺的一天,冒着霏霏细雨,漳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分别专程赶赴常山华侨农场和双第华侨农场祝贺广大归侨喜搬新家。市委刘可清书记走进刚搬入新居的归侨李亚炎家,关切地询问他的生产生活情况并逐一参观了各个房间,祝贺他乔迁新居。现年50多岁的归侨李金树1960年归国后一直住在当时安排的老房子里,如今搬进了两层楼的新居。他兴冲冲带着市领导参观他的新房子,口里说得最多的还是“感谢”二字。  相似文献   

9.
近年,福建省侨办出台多项惠及归侨的乔迁新居工程,让归侨在各个华侨农场安居乐业。图为越南归侨在福建泉州雪峰华侨农场破旧更新,建造自己的新家。  相似文献   

10.
王阳  吴蓉 《学习与实践》2023,(6):101-110
都市腹地乡村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类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乡关系而成为社会转型的首冲之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传统的多重影响,都市腹地乡村一般呈现为城乡边界模糊的混合型空间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都市腹地乡村空间形态的转型,并且产生了通过重构乡村空间形态,实现乡村景观化转型、以城乡治理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基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性融合是紧密型城乡关系下城市主导、以治理为抓手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与控制下实现了都市腹地乡村的景观化转型,并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  相似文献   

11.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对农村的具体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社会转型正面临从传统乡土社会转向城乡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变革亦迫在眉睫。如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乡村良序善治事关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乡村治理在实践中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南国春来早。2013年3月中旬,从首都北京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经国务院批准,原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几经变迁,这座以工业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卫星新城终于实现华丽转身,强势崛起。从农场到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是上世纪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武鸣华侨农场。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个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曾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归国华侨12000多人,目前仍聚居归侨侨眷7300多人,是广西"东南亚归侨文化"保  相似文献   

13.
赵正诚 《创造》2023,(4):18-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也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主战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然而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一边是生态,一边是生计,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要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就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因此,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社会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居于主体和核心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乡村社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愈发凸显,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思想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社会建设路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亦持续显现,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内卷化”、公共服务“碎片化”、思想文化“离散化”、生态环境“低质化”、社会治理“悬浮化”,给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带来严峻考验。通过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思想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探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部分,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涣散加剧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2]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而且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在中央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揭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厘清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近年来重庆市武隆区文复乡的实践经验,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逻辑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也是中国社会包括农村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结构的变迁过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这一过程是在国家政治权力主导下进行的,但国家的主导作用要受到乡村传统、国家能力、民主化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是很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19,(29)
正1978年至1979年,广东英红华侨茶场接收安置越南归国难侨12000多人,成为了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华侨农场。华侨回归祖国40年,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等经济以及教育等社会事业,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农场建设成为今天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归侨家园。  相似文献   

18.
7月31日至8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外侨民宗工委为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织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一行9人。赴上高县敖山华侨农场和金溪县秀谷华侨农场视察“社会主义侨民新村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9.
宁德市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归侨在归国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文化适应,他们原先在居住国的记忆以及归国历程的记忆,是归侨与农场之间的桥梁,也是归侨群体产生认同的基础,是整合归侨群体内部以及区分归侨和其他群体的重要因素。归侨们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文化来适应当地的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归侨原乡文化在地化现象,也构成了农场独具特色的文化认同现象。归侨们在这特殊的文化环境下规范着自身的文化行为,在适应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全面小康时代",建设和发展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乡村提升内在发展动能、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数字乡村建设是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深入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