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梁启超的“新民说”表征着中国近代思想家为民族近代化所指示的新路向 :“苛有新民 ,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这是一个由“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组成的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鼓民力”的底据在于“兴民权” ;“兴民权”的前提是“开民智” ;“开民智”的根本乃“新民德”。尽管其中含纳着无可规避的历史局限性 ,但它作为中国人在近代化进程中屡遭碰壁之后而不得不提出的最新选择———必须用人和价值观念的革新为新出发点以寻求历史的突破 ,“新民说”不愧为维系中国近代化命脉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2.
徐小云 《湘潮》2018,(12):4-9
1907年8月,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钻成出油。同年9月,延长炼油房建成投产,这也是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延一井”的出油,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奠定了延长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地位,中国石油工业从延长发端,开始了艰难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复提出实现近代化的本根在于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石--"自由"理念内化为国人价值认同系统的核心思想.为此,严复对"自由"价值进行了三方面的演证在主体性方面,他剖析了中西文化根本精神之差异,为建构中国近代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经验性判剧;在客体性方面,他揭示出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为创设中国近代的"自由"国度提供了理论底据;在实践领域,他认同西方"消极自由"的意涵,为"自由"进入中国近代化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可操作原则.据此,严复尽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一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横跨中国近代史三十年,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速了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当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所谓近代化,就是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化,即以资本主义为近代化。它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胜利开始的,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予以清政府沉重的打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清政府被迫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化进程。当人们将落后挨打的根源归结为空疏腐化的科考制度时,清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管它最终没能拯救清王朝的命运,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科举制度改革本身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改革,其中,“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这一改革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其优点在于拓宽了中共党史的内容,时间上溯到鸦片战争,把近代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和上升为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展现出来。同时,除中国共产党以外其它政治势力为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也得以展现。这次改革也有不足,即,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9,(1):25-25
天津,意为“天子渡口”,自1404年明成祖朱棣设卫,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19世界60年代,西方列强纷纷在此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15):19-20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到了近代,清王朝的无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中国的积贫积弱。鸦片战争的炮火,彻底击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旧梦。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受欺。面对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对灾难深重的民众,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寻找中国出路的艰难历程。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理论,没有先进的社会力量,没有民众的积极参与,无论农民起义、自强运动还是维新改良,都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9.
闽人对于中国近代海军的贡献,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概言之,闽人对于近代中国海军影响深远,功不可没。最为突出的、重要的贡献是一,先开风气,放眼西方,率先“师夷长技以制夷”,二,兴建了我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基地,为建立中国近代化海军奠定了物质基础;三,兴办了我国第一所海军学堂,培养了大批海军将帅人才,为建立中国近代化海军提供了组织保证;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反对侵略、保卫祖国作出了重大牺牲。  相似文献   

10.
自19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此外,西方国家下了很大的本钱,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如在中国办学校、医院,大量吸收中国青年赴美留学,等等。这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了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开启了守旧闭锁的中国,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列强入侵的炮火中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毛泽东顺应历史的潮流,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探索成就,使中国工业化进程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考察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始终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前期、部世界的工业…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方邻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伊始,中日两国又先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明治以来,日本维新志士发愤图强,师夷长技,大办实业,发展教育,增强军力,使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的崛起,对于正在苦苦探索救亡图存路径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康有为、孙中山开始,中国进步人士就发出了向日本学习的呼声.陈独秀从1901年留学日本开始,就了解、认识到日本强大的因素,也主张学习日本以自强,并对中国的近代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先从舰炮练兵术引进,再到制度引进,进而到思想文化更新的变革趋势。中国近代化纲领,就是中国文化进行变革和再建的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任务的前半部分,即通过思想文化启蒙从国家、器用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民族主义、民主意识等的转变,这种历史文化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学意义上讲,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孙力 《求是》2010,(10)
<正>近代中国发展的困境首先在于: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经济和物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异。西方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迅速拉大了列强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康德道德学说的评价,我国许多学者通常认为:康德倡导“义务论”的道德价值,因此是对西方近代社会文化价值目标——个人主义的超越。然而,这一结论有悖于历史逻辑,因为康德作为近代人类的思想巨匠,如若取向与时代认同的价值目标相悖,又怎能获得当时人们的接受?因此,康德理论的价值旨趣,应放到西方近代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近代化的过程中,为防止文化失落而求助于传统,为近代化的政治新生又须抛弃传统,形成了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之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特有的现象.上海学者许纪霖著,学林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新颖的考察.全书分三编:从统传走向现代的蹒跚步伐、未及整合的灵魂撕裂、在百年震荡的文化断谷.此书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命运,分析了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的关系,可谓近年来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9.
由近代启蒙确立的现代性目标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它主导着以“全球化”为标志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启蒙由于在文化模式和历史境遇方面与西方不尽相同 ,因此双方的意义认同系统在真涵与功能方面也存在某种异趣。按照这种历史逻辑根据 ,赋有中国特色的启蒙价值目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如下的现实文化启迪意义 :1 坚持个性自由与为国分忧的统一。 2 坚持个性价值中“德福相济”的原则。 3 在弘扬个性精神的同时 ,坚持“复兴优秀文化传统”与批判“封建文化糟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面,面临程度不同的区域差距问题,而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无一例外的是在“公平”与“效率”的张力中进行的。公平与效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的两大目标,正确的目标取向应该是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同样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目标实现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的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与公平优先目标的选择在西方列强叩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