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愿向年轻的朋友们谈谈我在学习的道路上的几段小插曲。见仁见智,随你们。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是烟台第一中学,当时是很有名的全国重点中学——就偏重文科,数理化都是应付了事。记得数学老师布置作业,我是课后从来不做(也不大会做),总是在下次课时当堂借别人的作业来抄,下课时一并交给老师。而对于语文或文学,我却是“当仁不让”,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领地”,拼命地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那时,我狂热地阅读文学作品,每学期能向校图书室借书一百次以上,平均每三天能借两次书,并经常写点读书笔记什么的,可见是相当勤…  相似文献   

2.
记得是“文革”后期,那时已多年无小说可读,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欢喜得不行。关于鲁滨逊,我上小学就知道,是老师讲给我们听的。那故事带给我许多遐想,我觉得荒岛上的鲁滨逊那么浪漫,我很想试试做这样一个人,命别一孩子做“星期五”(编者注:鲁滨逊的仆人)。而这时读这本书,感觉就不一样了:当时正值内心的苦闷期,文化大革命搞了这些年,  相似文献   

3.
佟金亮 《半月谈》2020,(9):31-32
从小我就喜欢书,父亲看书,我也趴在跟前看。那时我只知道,父亲常看的那本书有三个字,中间一个是“月”字。慢慢地,我知道那本书的名字叫《半月谈》。起初,我读不进《半月谈》。我一直想,编杂志的人怎么能绞尽脑汁编出这么深奥的内容?《综述:企业改革新走向》《步入市场经济新轨道》《第二季度国际形式综述》《气象与农业》……这勾起我的好奇心。那些文章如有魔力,吸引我翻阅。而父亲仿佛无所不知,凡是我看不懂的地方都一一解答。有了父亲的解读,渐渐地,我喜欢上《半月谈》。  相似文献   

4.
谢同生  侯轹 《台声》2006,(7):58-59
4月19日晚,两岸作家们在嘉陵江畔的一条船上进行座谈,自称是“新台湾人”的台湾知名作家爱亚第一个发言,她款款深情地讲:“我是45年出生在(重庆市)璧山,临来时问母亲有关家乡的事,对我来讲,感觉是回娘家”爱亚一席话引来了“两岸作家西部采风”举办方的特殊关爱,在行程满满的活动中安排爱亚回故乡。爱亚踏上了回故乡的路,她眼睛湿润地对陪同人说:“一想到要回故乡,我就情不自禁要流泪,真很难控制。”为不让爱亚过分伤悲,陪同人一路上不停地和她谈天说地(爱亚在感谢举办方特安排她回故乡时,特意提到回故乡路上陪www.taisheng.爱心中国同人的…  相似文献   

5.
漫画与幽默     
女权过分“如个女权运动太过分了肝“你是说,女人什么都占上风?”“是的。所以我要写一本关于男权运动的书。”“那很好,什么时候出版?”“只等我太太同意。”一眼看中新娘找到嫌人说:“你骗人,他有只眼是假眼,你以前为什么不告诉我?”“怎么没告诉你厂嫌人也不示弱,“你们头次见面后,我就告诉你:‘他一眼就看中你了。’”还不习惯一位旅客乘一辆出租汽车出游,半路上他轻拍司机肩膀想风点事,司机吓得“哇”地叫了起来。“呢,对不起,”旅客抱歉地说着,“没想到会吓了你……”“没关系,小小的误会。”司机答道,“我一向是开…  相似文献   

6.
张锋 《人民公安》2013,(15):34-34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关于“书”的词汇中。“书香”是最有诗意、最富美感、最具想像空间的。我对书的喜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自己在简陋的茅草屋里、昏暗的油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的场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时的生活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每每捧起书本,就有扑面的清香袭来,身心之舒畅、精神之愉悦非局中人能体味。  相似文献   

7.
多看了一眼     
有一回,一位老人对我讲: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那种懒惰混日子的味也  相似文献   

8.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9.
偶和一位60岁的普通退休老工人聊天,我说,成都道是原英国租界地,当时叫伦敦道,她问我租界地是什么?这使我很震惊!60岁的老人就已经不明白租界是什么,那她的儿孙就更不会明白了。现在解放  相似文献   

10.
张涛 《北京观察》2013,(11):74-79
当“昔人已乘黄鹤去”之后才忽然想起他曾经的诸般好处,叹惋起什么”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桥段来。那是《小井胡同》的悲剧.李龙云的悲剧,当然.他更希望这个悲剧也仅仅属于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保尔精神     
那年,我双腿不幸致残,对以后的生活丧失了信心和希望,躺在病床上郁郁寡欢。这时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且残缺不全。躺在病床上重读这本书,有种别样滋味在心头。那时有句流行语“带着问题学毛选”。我当时是带着问题用心灵去仔细认真地读这本教人“怎样炼钢”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书未掩卷,早已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2.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正在海淀一家书店购书时,忽觉门帘一挑,顿感香风袭人,定睛一看,原来进来一位浑身珠光的时髦女士同着他的儿子,一个约摸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只见女士拿眼四下一扫,然后旁着无人地大声喧哗道:“你们老师让买的那个什么辞典在哪个架子上?“应该在工具书架子上。”女士一听,大怒,斥道:“胡说,辞典怎能当工具书卖?!”孩子红了脸,小声分辩道:“就是工具书嘛!”这时旁边的售货员插言:“辞典是查字词的工具,也是工具书。”这回轮到女士红了脸,自嘲道:“我还当工具书是专卖干活儿的工具那种书哪!得得得,我这文化还不如我儿子哪!”孩子取过书,女士掏出厚厚的皮夹,潇洒地抻出一张百元大钞,问:“还买不买别的?要买一块儿买,没功夫儿老陪你逛书店。”孩子听了,又回到书架前翻阅。可没几  相似文献   

14.
涌向天安门     
涌向天安门王书云1964年的10月1日,对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那是我进入大学后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学校接受了为国庆大典组背景的任务。那天天刚亮,我们就出发去天安门广场,路上我心中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以前我都是趴在收音机旁...  相似文献   

15.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迎着晚霞余辉 ,可以独自享受一份寂静、清闲感觉 ,可就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时刻 ,我的心却留下了永远的愧疚。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 ,夏的最后一声惊雷将我从睡梦中惊醒 ,在我的眼前猛的浮现出一位老人乞求的双眼 ,还有那裂痕斑斑的双手。我想起来了 ,她正是下哨回队的途中 ,坐在马路边的草坪里向我乞讨的老人。那天下午 ,上完一班哨 ,我疲惫地走在回驻勤点的途中 ,忽然有一位老人坐在路边的草坪中向我伸出双手并低声解释道 :“俺是寻儿子来的 ,可儿子又去了别的地 ,我身上已没了钱 ,小同志能不能给我点回家的路费……?”当时…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中期,到北京开会,会期中,去看望黎澍同志,见面后闲谈到改革问题。黎澍同志说:“改革的路,会是很长的。但,无论如何,当前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逐渐改掉‘斯大林模式’,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领域中,都是如此。“这话,在当时,对我无疑是起了震聋发聩的作用。从那时以后,我就比较注意阅读一些阐述“斯大林模式“真相的书或文章。1991年,苏联一下子土崩瓦解,这一类书或文章出得更多了,我也读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我读到的这些书中,今年一月,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严秀同志的《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算是最重要的一本。这本以国际问题作为题材的专论及杂文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谈到了“斯大林模式“。其中,尤以《可怕的  相似文献   

17.
开心岛     
寄信“你把那封信寄出去了吗﹖”女主人问有点愚笨的女仆。“寄出去了,”女仆回答道。“那你怎么把我给你买邮票的钱拿回来了﹖”“我没必要去买邮票,”女仆很自信地说:“我趁没人注意就把信投进邮筒了。”回电高中女学生发现我的儿子蒂姆具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由于我的丈夫上早班,每天下午很早回家,经常接到蒂姆的女同学打来的电话并记录在我家的记事板上,如:蒂姆请回电话给苏珊、塞莉、珍等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发现记事板上我那认真的丈夫用粗体字写着:“蒂姆,请给高中部的全体女生回电话。”有…  相似文献   

18.
爱情五要素     
现代青年人讲究“感觉”,崇尚“直觉”,追求爱情时高唱着“跟着感觉走”,“让我一次爱个够”。他们觉得爱情是不需要理性的,有了理性,爱就不纯洁了。似乎爱情也不应该有理性,有了理性,爱情就不热烈了。爱就要爱个迷迷糊糊,爱就要爱个天翻地覆,爱就要爱个撕心裂肺,爱就要爱个感天动地……。事实上,爱情这种似乎是不可捉摸地发生在异性间的情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念基础上的,只不过有时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基础的存在罢了。这就是为什么青年男女在面对“弱水三千”时,“只取一瓢饮之”的原因。而且爱情也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短…  相似文献   

19.
<正>你可以不看中国级“博事后”的“博书”,但应该看看这本地方级“博事后”的新书《我的生死记忆》。——其实我没有写“错别字”。可是当我键入“博事后”,搜索网站果然就弱智地问我“您要找的是不是:博士后”。早就“泛博客化”时代啦,你还念念不忘“博士后”呢!“博事后”是在博客上忙着“博文博事”、点击率居高难下的人。如果博主为女性,那就是更标准的“博事后”啦!譬如那美女徐静蕾,折腾“老徐的博客”,搞成“中国第一博”,还出书,封她为中国第一“博事后”,博友没意见的。可我只进入徐博客一次,博主无非小情小调,在生活流水线上过日子,那幸福生活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三实,乃“踏买、老实、扎实”,这是丈夫的导师、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对立关栏生全新Q学闽功底的评价。讲究工会五二日在(中华读B报》上撰文纪急“泰睾臼B馆自过”,真中一段百道;“活动过去,挚友赵民勤田北大传国商务,我结识的商务里的技师和朋友自操渐多起采。我喜欢商务人;喜批那里的气氛,进后屋去,到处是8致卡片,八八(有的还显8氮)安少英0,静温安详,在那里站一江就7惟明日为什么首睾版书精吕等。我回经跟赵少说过这种感受;们说,那/厂0采吧。我问:坐班不坐班”答】当然坐班。我说我散漫1贾7,最怕迟手。于是和商务‘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