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2.
读书有益     
“待饭未来还读书”是大诗人陆游刻苦读书的真实写照。古往今来 ,凡成大器者 ,无一不是好读书之人。诚然 ,学习不仅是读书 ,但读书无疑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认真阅读和积累 ,方能取书之精华 ,采众家之特长 ,激独有之想象 ,说话办事才能出之有据 ,思之有成。读书能增长知识。博学之 ,明辨之。读书人以书为乐。我读书写作多年 ,几乎每天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我一直牢记古人的话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虽说我不谙读书之门道 ,也没有窥破书中之奥妙 ,但我却乐此不疲 ,在书中寻找知识 ,开阔自己的眼界。读书能感悟逝去的名人。在…  相似文献   

3.
我为什么补读《孟子》?因为我欠了它的“债”。事情得从我1948年考复旦大学谈起。国文考卷是两篇作文,文言文的作文题目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白话文的作文题目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做好文言文  相似文献   

4.
刘桂林 《协商论坛》2008,(10):60-60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印象中,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对家人念叨这几句话,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让他三尺有何妨”这一句。  相似文献   

5.
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向世人展现了人性最善良的一面。有网友表示:“我开始重新相信生活有爱,有希望,有善良,有人性。感谢她给予我灵魂的洗礼。”杭州“最美司机”、平民英雄吴斌,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让世界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6.
如何说话     
说话真有好听难听之别。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说“你听不听得见”,而讲“我语气是否清晰”,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同样一句话,负面说法是“他妒忌我”,正面讲法是“我可能有让他不顺眼之处”。  相似文献   

7.
儒风 《前进论坛》2010,(2):55-56
看一张书法,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它与我们惯常的传统思维、审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碰撞,它是否提出了新的观念,是否开启了新的视觉空间。迟静杰从渐修到顿悟得到了天垂,诗意是书法之魂,必须营造另一种境界。正如苏东坡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认为,书画同源,“书中有诗,诗中有书”同一理。  相似文献   

8.
在1997年10月,民盟重庆市委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我受市委机关之托,为冯克熙主委联系他的文集出版事宜,这样,我有幸成为(与时代同步)一书最早的读者之一。在会中,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部分打印稿,一卷在手,欲罢不能;回校后匆匆读完,释卷之后,感慨良多。文集内容广泛,涉及“论改革”、‘’在教育、文化战线”、“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等重要方面,作者的政党意识、政治品格、政治关怀、从政实践均得以充分展示,而最让我感动和不能忘怀的,是贯穿全书的作者一生为之追求的对民主的坚定信念和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长期关注。克熙同志…  相似文献   

9.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期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阅图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  相似文献   

10.
书屋铭     
我生于贫困的农家,家里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藏书。不知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还是窥探到书中世界的新奇,从小时候起,我便热烈地爱上了书,直到参加工作至今。我本书痴,惜书如命,珍书为宝,情愿与书终生相守。爱之愈深,读书的心情就愈切。尤其惬意的是夕阳西下的傍晚,独自一人,搬起小凳,置身于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绿草茵茵的山村小溪旁,捧着自己喜爱的书,走入让人心醉神迷的世界,那种忘我的心境,大有古人“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无尽乐趣。无论走到哪里,对于书,我都凭着兴致去读。逛书店、转书摊,胜似游…  相似文献   

11.
好话一百句     
书作若应人所书,要将求书者名字写在上款落款的起角处,以示敬意。名字下面称呼可书“同志”、“先生”、“仁兄”等,称呼下面可书:雅属、清属、大雅之属,属“古嘱”,即嘱咐,意思是这幅作品是应对方高雅的嘱咐而作。  相似文献   

12.
偶翻报刊,见有“驿动的心灵”,便心存不解:什么叫“驿动”?可手上约稿正忙,心想,难免偶然失误,也就无心深究。可随后发现,“驿动的心灵”之类成了报章上的常客。而且,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大型晚会上,歌唱家们也在引吭高歌“驿动的心灵”,字幕打出同样的字样。我真怪自己差劲:也算读过一些书写过一些书的人,居然不懂“驿动”!但还是马虎过去最省事,也就扔到了脑后。  相似文献   

13.
王正良是我得意的学生。有人说,一般的老师是学生找老师,而大师级的老师是老师找学生。记得还在一九八五年春,我把王正良的第一本钢笔字贴推荐给一位老同志时说:“我们应该为书法艺术事业培养几个有出息的年青人”。我虽称不上大师,但我欣喜王正良这个学生我是选对了。王正良出身在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并卒葬之浙江嵊州金庭观旁的鱼岩头村,据该市地方史志考证,  相似文献   

14.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野生兰花引种栽培研究初探■姜年俊张勤兰花是名贵的观赏植物,古人云:“果之橄榄、书之骚、草之兰,可称三绝。”兰花素有“花之君子”、“空谷佳人”等美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兰花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花草,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畅销...  相似文献   

16.
“腰箍”是德昂族服饰中最具有民族色彩、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历史悠久,自唐代樊绰写的《云南志》(《蛮书》)所称“茫蛮部落”妇女特有的“藤篾缠腰”之俗在德昂族中一直延续至今。腰箍有以下用途:一是作为男女青年忠贞爱情和友情的信物;二是作为嫁妆或祝福;三是作为聪明贤惠的象征。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戴腰箍并以多为荣。  相似文献   

17.
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厚约一公分的“书”,那是上海海关办公室1985年编写的《报关手册》,土黄色封面,书名是办公室杜主任以软笔书写后送印刷厂的字迹。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海关业务量突飞猛进,面对时代的紧迫脚步……上海海关办公室编印了这本非正式出版物以应“救急之需”。  相似文献   

18.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祈福     
常常醉行于书堆,我喜爱于一天工作之后,在万家灯火中,添上桌前点盏,静静的凄一册书,坐拥一个安恬的夜晚,当星光渐亮,灯火渐残,独守一次静谧时,总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快意。  相似文献   

20.
在“峥嵘岁月——爱国民主运动在省福中”一书中,我写过两篇有关三牧革命友谊的回忆文章,其一是“友谊的火花——我与郑光鼎”,其二是“缘分——我与刘树勋”,第三篇的内容则是“我与游德馨的革命情缘”,以此纪念共和国成立60周年,福州解放6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