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非人权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人权观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主张不仅保护第一代人权,也保护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不仅保护个人人权,也保护集体人权;不仅保护普遍的人权,更保护特殊群体的人权;在规定每个人的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尊重和不侵犯他人权利的义务;在国际法上,反对"人权高于主权",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这些共同点,是进一步加强中非间的了解与合作、增进中非友谊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2.
二次大战后 ,联合国内外一直存在如何对待人权与主权间关系之争。西方大国发动了两次人权攻势。“人权高于主权”论曲解、混淆和颠倒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 ,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经济、科技、军事力量是物质基础 ,群众觉悟、人心向背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干涉主义”有时代的特点。借人权压主权 ,蛊惑人心 ,是当代霸权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主权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激烈争论的焦点。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代表非洲国家在1999年9月22日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抨击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干涉他国内部冲突的倾向。布特弗利卡强调,非洲国家“对自己的主权遭到任何损害仍然极为敏感”,主权是非洲国家“防止出现不平等世界秩序的最后防线”。这个讲话充分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如何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处境、看法和立场。发展中国家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关系的争端之所以极其重视,因为这是涉及到他们根本利益的大事。  从常理上来讲,人权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以“ 民族自决” 为口号的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和以“ 人权高于主权” 为口号的 “ 新干涉主义” 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严峻挑战。 究其实质是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 因此, 从民族自决权 和新干涉主义同国家主权的关系入手考察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 我们的立场 是: 维护国家主权, 尊重合法、 合理的民族自决权与人权, 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5.
“失败国家”作为一种切实存在的国际现象,不仅对其本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地区和全球稳定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失败国家”特有的前现代、无政府、轻人权、强依附四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失败国家”问题不再仅仅是人权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实际上,“失败国家”问题还涉及国际政治中的主权与人权、秩序与正义、大国与小国关系这类永恒主题,因而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6.
“负责任主权”是当前国际关系主权理论面对的新议题,这是主权理论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嬗变的必然结果。它一方面源于主权概念之历史逻辑与内在的“正当性”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应对当前全球问题的一种理论选择。“负责任主权”理论并不是对传统主权理论的单纯挑战或背离。在从“权利”、“控制”与“能力”视角走向“责任”视角的过程中,“负责任主权”实际上与主权的特定历史传统(如“大国责任”)一脉相承;同时,它在概念建构过程中也逐渐丰富其内涵,从最初的“保护”、“预防”与“反应”功能扩充到“构建/重建”乃至于“关怀”功能。当前“负责任主权”研究逐渐体现出“自由论”与“社群论”两种不同的责任观。作为一种新框架,“负责任主权”已经在结构、逻辑、标准、内容与层次方面展现出若干理论特征。尽管面临许多理论争议与实践挑战,“负责任主权”中的某些因素有助于推动中国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缓解崛起过程中的困境,展现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欧在涉藏问题上的政治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中国与欧盟自2003年起就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但双方在西藏的主权归属、人权、宗教、文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屡次发生冲突。中欧在涉藏问题上的冲突既反映了双方价值观差异以及对战略利益和达赖集团认知上的差异,也反映出双方在涉藏问题上缺乏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于去年10月28-29日举办题为“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在京学者、专家以及企业界代表20多人与会。基金会的领导和中央外办、外交部的有关同志也出席了会议。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以下三方面问题: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冷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们仍然是反霸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不少专家认为,本届联大关于主权、人权的辩论说明,多数发展中国家反对“人权高于主权”论,认为主权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其利…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冷战思维的新保守主义,突出反共意识,强调“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和“道德政治论”,鼓吹“单极稳定”和“霸权领导”;提倡西方价值观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按西方价值观建立国际制度与规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第三条道路等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出现的3种新动向。作者对此从国际关系构架学理以及实践上进行了服人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