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0年代中期起我国在告别短缺经济的同时出现了过剩和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国家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实现了高速增长,而消费一直处于启而不动的困境之中。启动我国消费的措施包括: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整体消费能力;逐步理顺分配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稳定居民消费倾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大力宣传总路线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积极性月初以来,全区各地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大大提高了农民社会主义觉悟。不但踊跃售粮,支援国家建设,同时由于农民认清了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方向,就大大地鼓舞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陵川、壶关等地在购粮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1998年起,我国经济出现总体上的生产过剩。为此,我国政府实行了以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然而扩大需求政策的目的在于减少过剩供给,但事实上对剩供给基本上等于无效供给,是难以通过扩大需求政策来消除的。因为,过剩的原因不是需求不旺,而是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缺乏创新。因此,一方面继续实行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应是生产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江西政报》2007,(17):11-13
受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去年以来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造成近几个月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抓好生猪生产,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切实搞好市场供应的同时,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调动养殖户(场)的养猪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现就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刘舒洁 《人民论坛》2015,(5):199-201
在马克思消费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对消费内容进行分类,还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度消费观等理论。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扩大消费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如果能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来探寻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对当前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焦建华 《群众》2000,(7):46-46,60
建国50多年来,政府一直把卫生作为公共福利事业来兴办,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卫生事业必须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力求在制度上创新,用产业观来认识、思考  相似文献   

7.
我省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已经逐渐形成高潮。省委认为:必须在社会主义教育高潮中广泛深入地宣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积极领导与组织一个生产运动的高潮。这两个高潮将是互相推动、互相影响的。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必将更加坚定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高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湖南城市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绮 《求索》2005,(11):38-41
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但过大的差距会影响消费需求、供给及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教育产业化程度落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教育产业化可以启动 消费、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既保证了义务教育的投入,又促使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可谓一举两得。政府应制定完善的运作规则,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高等教育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一、发挥劳动者建没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 发挥积极性,是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又有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在其中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问题。比如说,这种积极性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哪些情况有着密切联系?它受什么样的情况制约和决定的?人的积极性有多大?怎样才能把这种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研究,而且要从全部社会关系来研究。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是否合理,政治制度是否完善,思想文化是否发展,社会道德和风尚是否良好,等等,都会在这个问题上敏锐地反映出来。如果用形象的语言来说,职工的积极性就好象是一部综合性的显示器。当然,生产关系即生产、流通、分配、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它能调动和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能调动劳动者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改造游手好闲的懒汉和原来的剥削阶级分子。对按劳分配原则的优越性,我是从书本上学知的。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是否就是这样呢?为着这个问题,最近我走访了海珠区手表装配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农村权力和利益的分化,农民处于分散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反映农民的诉求,维护农民的利益,培养农民的创新精神.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和创新农村组织.  相似文献   

13.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10):63-63
建设消费社会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第一,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当前存在的一些经济结构问题.其重要根源就在于经济增长还没有真正建立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上,还在单纯地为创造GDP而生产。  相似文献   

14.
《半月谈》2004,(14):1-1
这次中央实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及时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绝不是人为地放慢增长步伐,只有防止大起大落,才能真正抓住和用好20年战略机遇期.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丧失机遇。因此,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来说,加强宏观调控是积极的,大家务必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重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史文山近几年来,背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人利用市场体制不完善的机会,千方百计钻空子,扰乱市场秩序、坑害广大消费者,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情绪。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有必要重振社会主义职...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09,(3):93-94
姜作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巧兰 《群众》2013,(10):20-21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文化消费既是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的时代意义格外凸显。  相似文献   

18.
郑州铁路局职工政研会张胜利撰文指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任务,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可以说,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四有”职工队伍作为根本任务。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所以,必须把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作为企业  相似文献   

19.
郑楚光 《世纪行》2011,(3):16-16
影响粮食供给关系主要凶素:第一是粮食的生产。这方面主要受到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进步、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总结说:“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途,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第二是粮食的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惊人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  相似文献   

20.
龚自力 《思想战线》2000,26(1):29-3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认识到劳动力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承认其与物力资本对等的权力,才能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作用,为企业摆脱生产经营困境、改善经营管理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