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罗斯民族有着显著的民族个性特征,通过民族个性透视其音乐优良传统继承的原因内蕴,不失为一个富有创意的角度。本文试图分析俄罗斯民族个性,探讨其音乐艺术传统继承的民族个性作用,并认为俄罗斯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就是整个民族对于音乐艺术热烈的审美崇尚,而这种音乐艺术的传统继承和审美崇尚,都是基于俄罗斯民族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探讨民族建筑入手,阐释了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歌唱艺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瑰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这当中,毫无疑问,声乐是主流。声乐作品非常丰富,声乐技巧千差万别,声乐传统十分深厚。它可以穿越时空无障碍地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享受,实现个人内心的情感渲泄。 再者,由于歌唱艺术广征博采了诸多文化、生活的基因,融合成一种表现手段丰富,饱含魅力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着多元化的特质。人们运用音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形态,是不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集审美、意识理念与道德品质于一体的视觉形象艺术。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符合培养其审美取向的现实需要,更对传承传统文化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因此,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科学融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让学生在体验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同时,也能感悟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言恭达 《群众》2013,(8):80-82
30多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需求的重组。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因此,当代书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同时,还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书法艺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铸。从而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6.
樊凤龙 《前沿》2008,(6):91-93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完善自身,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解读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价值,从价值的来源和应用途径划分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内外在价值。从内在价值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从外在价值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研究、教育和商业价值。基于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解读,提出了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乐 《新东方》2008,(1):54-56
在现实生活中,歌唱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因为它可以穿越时空无障碍地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享受,实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宣泄。再者,由于它广征博采了诸多艺术、文化的基因,融合成一种表现手段丰富、饱含魅力的美学特征。因此,分析歌唱艺术的构成因素,研究其多元文化品格,将有助于我们对声乐艺术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歌唱艺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高尔基曾说过: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忘记自己是老人还是小孩,忘记一切。”正是因为音乐能激起感情的浪花,拨动思想深处的心弦,从而产生移情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一、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  相似文献   

10.
黄长安 《求索》2011,(5):119-121
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德育是艺术审美的重要任务,艺术审美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艺术审美与德育关系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的四种德育功能,即通过艺术审美可以达到培养人辨别善恶、培养道德情感和爱国情操,从而健全主体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真谛在于追求真、善、美。音乐艺术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在欣赏音乐时,除了能得到美的陶冶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理想、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教育因素的感知,是以音乐教育程度为前提的。缺乏起码音乐教育的人,再美妙的音乐,对其也不会产生什么教育效果。由此看来加强音乐文化教育很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国家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国,音乐文化一直是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事要组成部分。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教化着人民。我们的祖先把音乐的教…  相似文献   

12.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青年,当他们急切地祈望将自己内在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外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将外部社会的审美风尚、审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审美品格时,总会在自身的服装上下一番功夫.纵观服装发展的历史,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都会渗透到人的着装风格当中,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服装是一面既具体又抽象的镜子,它用音乐化的语言,表现和带给人一种情感、一种知觉、一种气氛、一种格调,反射出人们审美的心理内涵,同时显示出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文化因素.当代青年对服装的选择与追求,是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氛围为渊源,以中国现代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时趋为杠杆,借鉴西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  相似文献   

13.
覃春梅 《传承》2011,(25):62-63
音乐美育通过引导人们对音乐艺术进行感知、想象、理解和实践,使其审美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情感、意志、思想等得到陶冶和净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完善人格。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音乐美育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作用,从塑造人的美的灵魂着手,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异质艺术的交流在彼此极力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汲取和融合对方的精神、观点和表现语言,从而促进自身变革,实现自我的超越与更新。中外艺术交流始于佛教艺术的传播,佛教艺术的传入使中国艺术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汉文化特点,给中国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注入了新的成份。对佛教艺术的融合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结果,不仅需要外来艺术为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结构作适当调整,同时还需要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为适应外来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而有所改变,这种双向式的互动与调整是中外艺术得以融合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作用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顺应社会变革趋势以及转向纪实美学风格等,这一系列变化也反映出新时期社会变革下国家形象的多面性特征。从叙事、主题、审美三个维度来解读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以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及国家形象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胜冰  魏云 《思想战线》2001,27(6):67-71
由于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转型造成文化传统的失落与神话思维的崩解,其审美文化的原创性面临着破坏与消解的危险.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所面临的"保存与发展"的困境,应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应以民族文化活动为基点,以集中体现民族审美意识的民族艺术为中介,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民族心理学、民族伦理学、民族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方法,建立艺术哲学的比较视野,以取得该学科领域的新突破,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美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审美文化新特点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孤立于人之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却变得五花八门,变得更具娱乐性,更趋生活化、通俗化,精英艺术更多地为流行艺术所代替,从而诱发了录相、广告、时装、选美。MTV、游戏机等形式的出现,艺术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全新的美学样式。在审美创造的方…  相似文献   

19.
数字音乐是年轻人娱乐休闲、文化消费和媒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短音乐唱作+社交”的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代青年参与数字音乐文化传播的新样态。本文采用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网络田野研究,认为视听传播促进了青年音乐消费方式的升级,“泛创作”的参与式体验满足了当代青年的消费诉求和审美趣味,技术赋能的音乐传播范式是青年短音乐创作的内容生产逻辑。短音乐唱作文化反映了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审美调动机制进入青年的日常生活空间,青年应在与时代的互动中提高审美自觉,使短音乐唱作成为主流视听文化传播的优质来源。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希 《求索》2011,(11):109-110,127
审美直观性是艺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从古代岩画、音乐、绘画到当代影视艺术,艺术美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审美器官,是审美主体美的感受,可以说直观的审美伴随着艺术活动。“现量”理论由佛教唯识宗提出,是理解直观性问题的不二法门,音乐美学家杨昭恕先生将现量与审美直观进行联照,本文借唯识现量理论探讨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并从音乐审美角度对“把握现量之情境”进行重点讨论,由此将佛教哲学进一步引入理论美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