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阎崑 《台声》2002,(8):24-26
“台湾知名企业家辽东半岛观光周”在大连落下帷幕了。从6月26日至30日,笔者随同采访,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据说是辽宁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与台湾企业界的交流活动。正如国台办经济局局长何世忠所说,无论是对主办者还是对参加者,这都是一次发现之旅,审美之旅,成功之旅。一6月26日上午9时,沈阳的辽宁大厦,历时5天的“台湾知名企业家辽东半岛观光周”在这里拉开帷幕。参加此次活动的有260多位台湾客商,台湾工业总会、台湾工商建研会、台湾青创会、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台湾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台湾辽宁同乡会等岛内有影…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的长乐市与台湾一海相隔,很多祖籍台湾的人在长乐居住。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长乐的台胞与台湾的亲人失去了联系。因此,对长乐的邮递员来讲投递又增加了一重不同的意义,因为每投递出一封台湾的来信就意味着牵起了两岸之间的一根线。  相似文献   

3.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4.
南台湾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台湾政治光谱“北蓝南绿”的格局下,南台湾是所谓的“绿营大票仓”,是民进党执政县市最集中的地方。这一格局制约了南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形成南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不够密切,文化交流不够频繁,人员往来不够庞大的局面,进而阻碍了南台湾区域优势的发挥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南台湾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闽台文化是闽台两地最直接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学文 《台声》2000,(11):32-33
台湾的历史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开发史。汉民族从宋、元时期开始开发台湾,到明、清时期大量移民前仆后继的迁徙,为台湾的发展,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而在这部开发史中,福建闽南人则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群体成员。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 17世纪 20年代,郑芝龙招募闽南人东渡赴台,围垦开荒,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闽南移民高潮。第二次闽南移民高潮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下令士兵拓荒屯田,扎根台湾。此后,闽南人渡台源源不断。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道:闽南是“台湾人的根”,说明了台湾人与闽南人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台湾著名爱国将领李友邦在浙江金华创建由台湾省籍同胞组成的抗日革命队伍“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60周年。我作为当年“台湾少年团”的一名成员,如今虽然已是年过7司的老人,但回想起少年时代度过的战斗岁月,激动的心情仍像是一把火在燃烧C“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的每一个人都是因为不甘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而逃离自c的家乡——台湾,来到祖国大陆的。义勇队、少年团高举“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战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屡建战功,在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祖国东南战场上,台湾…  相似文献   

7.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记者与一名刚从台湾旅游归来的友人相聚,闲谈之间问他:印象最深在何处?他嘿嘿一笑,嘴里蹦出一个字:吃!随后他告诉我,在台数日,除了跟团参观一些固定景点外,他就一直辗转游走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夜市,马不停“嘴”地吃着各种小吃。“真的好吃,种类多到吃不完,价格也合理。”其实去没去过台湾的人对台湾的美食都会有一些了解。无论是从官方正规的旅游宣传,还是从影视剧、大众传媒上的描述都可以体会到,“吃”早已经成为了台湾旅游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一辆辆小吃推车、一间间小铺面对台湾的意义和作用让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9.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0.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1.
曾经参加过台湾创意产业界在武夷山举办的一次交流活动,耳闻台湾的创意文化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共建筑景观方面,而且在生态农业园区自然景观方面,活跃的创意文化更是新奇叠出。不久前我有幸去了一趟台湾,除了一路观光,我还留心台湾创意产业方面的信息。让我感兴趣的是:就连普通的一些轻工产品制造,也寄寓着独特的文化创意。  相似文献   

12.
这是台湾金融研训院副院长陈泰隆先生给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的一封回信,而类似的往来信函还有许多。漳州作为台胞的晕要祖籍地,每三个台湾民众之中,就有一人的祖籍在漳州,台湾主要的一百多个姓氏,基本都能在漳州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3.
台湾美食     
尚道 《台声》2008,(8):83-86
来到台湾,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囊括大江南北,各式各样美食任君挑选,不管是各国料理,亦是中华传统美食与岛内道地小吃,菜色琳琅满目。吃在台湾,不仅便利,更是一种享受。对于台湾人而言,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表现,万其台湾特殊的历史,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元,不仅各系的中华菜肴在此发扬光大,更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致饮食。台湾可说是一个道地的美食之岛。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台湾最具有血缘和历史文化关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说,台湾永远都无法剥离的仍是中国。我们强调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要否认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但再怎么特殊和不同,台湾文学在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15.
元非 《台声》2009,(3):41-41
1939年2月22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协助下,台湾著名爱国人士,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李友邦,以流亡闽北一带的台湾同胞为基础,在浙江金华组建一支由台胞组成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  相似文献   

16.
近日,台湾前行政部门负责人郝柏村投书岛内媒体,质疑目前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部分内容暗含“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台湾不是中国人”概念,误导了青年学子的国家认同,呼吁马英九当局全面修订中小学史地课本。郝柏村此言一出,引发岛内各界强烈反响,再度将修订台湾教科书这一敏感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7.
我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这里认识了四位台湾同学,他们分别来自台湾金融界、文化产业界、教育界、政府部门,并且是这些领域中的高管和主要负责人。自去年入学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彼此从陌生到现在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四位台湾同学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处处呈现出他们可敬与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18.
视觉故事     
《台声》2011,(4):40-41
接受采访 “两会”期间,人大台湾团代表始终是媒体聚焦的对象。3月2日,代表们开始陆续报到。海峡之声记者就在第一时间来到台湾团代表驻地,商谈关于开设“代表日志”专栏一事,最终,胡有清代表承担了这一重任。代表们在会议期问,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全力配合记者采访,从而使今年的台湾团新闻依然呈旺盛之势。这里撷取一组台湾团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镜头。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09,(12):42-55
第六章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据考证,在远古时代,台湾地区和大陆本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陆板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陆地下沉成为海峡,台湾变成了海岛。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的石器、黑陶和殷代西翼式钢镞等大量文物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因而台湾原住民与祖国大陆也就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吴亚明 《台声》2013,(2):43-44
2012年,对台湾的诚品书店来说,用逆势上扬来形容再妥帖不过。这一年诚品在台湾新开了3家店,使得它在台湾拥有的书店数达到了41家。这一年诚品还第一次走出台湾,在香港铜锣湾布点。这一年到过诚品的顾客超过1.2亿人次,其中200万是观光客。与2011年相比,2012年的业绩整体增长10%,其中单纯书店部分增长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