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大研究》2011,(5):38-39
公民旁听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完善人大会议制度的有效举措。对于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代表同群众的关系,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增强公民参政议政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旁听公民能否拥有发言权,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2.
张涛 《人大研究》2003,(6):20-21
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 ,是近年来部分市、县人大常委会逐步推行的一项完善会议制度的新举措。它对于进一步宣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密切人大常委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增加人大工作的透明度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并监督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扩大公民有效的政治参与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相关法律未对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 ,各地制定的旁听制度 ,在旁听对象、旁听范围、旁听的发言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上都存在差异。本文仅就这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关于旁听人员的范围从各地制定的旁听制度来看 ,旁听人员范…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大》2011,(5):46-47
公民旁听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地方人大会议制度的创新之举,目的在于推进人大议事决策的公开透明,在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拓宽公民知情知政渠道。而旁听公民在会上有没有发言权一直存有争议,有的地方人大在公民旁听办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旁听会议时无发言权",但有人认为,既然允许公民旁听,就应让他们在会上直接围绕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以便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采纳,改进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4.
邵建斌 《人大研究》2002,(10):46-46
据法制日报报道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大常委会为了拓宽民主渠道 ,于 2 0 0 0年 4月出台了《公民旁听镇海区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实施办法》 ,允许公民凭个人身份证到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申请参加旁听常委会会议。然而 ,出人意料的是 ,旁听制度在镇海区实行一年多来 ,至今的 6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只有 2人申请参加旁听。而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公民旁听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形式 ,是改进和完善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 ,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确…  相似文献   

5.
西山区人大常委会试行公民旁听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制度始于2002年8月。通过组织公民旁听,扩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高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密切了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反映良好。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公民旁听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拓宽地方人大民主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强化人民群众监督职能;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6.
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简称公民旁听制度,是指人大常委会期间,无法定参与义务的公民凭有效证件,通过自愿申请、组织者邀请等方式,经批准后,参与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制度。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各地人大常委会就此做了不少探索,公民旁听就是人大工作向社会公开、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我国法律未对公民旁听作出明确规定,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9年2月3日召开的襄樊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吸引公众眼球的是,35位普通公民受邀旁听了大会,每人还领取了50元交通补助费,并进行了座谈。据悉,该市人大决定将公民旁听人代会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8.
关于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的几个具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地方人大常委会实行了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了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宽了公民的知情知政渠道,提高了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对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人大常委会在旁听对象的确定、旁听会议的范围、旁听人员的发言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一、关于旁听对象的确定问题各地确定旁听对象的范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第二种是年满…  相似文献   

9.
邀请公民旁听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一种有益探索和有效形式。1985年8月,山东潍坊市人大常委会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这是公民旁听活动在地方人大的最早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近日召开的湖北省襄樊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吸引公众眼球的是,35位普通公民受邀旁听了大会,每人还领取了50元交通补助费,并进行了座谈。据悉,该市人大决定将公民旁听人代会作为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1月12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下午2时许,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宣布会议开始。接着,他兴致勃勃地提高了嗓音:“同志们,今天是我们的常委会会议首次实行公民旁听制度,有15位公民旁听今天下午的全体会议。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铿锵的话音刚落,全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省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选,两篇落选作品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篇中心内容是荆州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将以前“持本人身份证和单位介绍信,无工作单位的公民持本人身份证和居住地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介绍信”修改为“持本人身份证”即可;另一篇中心内容为黄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实行旁听制度5年以来,报名申请旁听的公民每次最多不足8人。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召开的湖北省襄樊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吸引公众眼球的是,35位普通公民受邀旁听了大会,每人还领取了50元交通补助费,并进行了座谈。据悉,该市人大决定将公民旁听人代会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并向关注民生民情的人大各种会议、视察活动拓展和延伸。为保证公共决策公开透明,近年来公民旁听参与监督在各个领域屡见不鲜,而旁听人代会并不多见,在湖北尚属首次。每年各级人大会议,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神圣时刻,人民群众翘首以待。之所以关注人代会,是因为人大制度能保障人民行使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2日,郑州市惠济区一届人大常委会召开了第三十一次会议。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张金凤全程旁听了此次会议。以下是她生平第一次旁听人大会议的感受。人大会议真规范会前一周,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便给我寄来会议的相关材料。除了各单位的工作报告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地方人大常委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站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纷纷实行了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进二步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了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宽了公民的知情知政渠道,提高了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公民旁听,不是作"政治秀",而是让公民真切体验人大制度,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  相似文献   

17.
信息窗     
《中州统战》2003,(4):46-48
濮阳市39名个体私营业主旁听市人大会议濮阳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39名个体私营业主应邀旁听了会议全过程。这是濮阳市在拓宽公民、企业了解和参与全市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方面进行的新探索。国家现行法律规定,人大会议可以邀请部分人员列席,但对设旁听席没有规定。鉴于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濮阳市决定邀请个体私营业主旁听人大会议。据了解,今后旁听对象还将适当扩大到其他群体。(王方元刘合捧)南阳市公开选拔12名党外干部到政府职能部门任职不久前,南阳市在全市…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对旁听大会全体会议作了原则规定。近年来,地方人大对公民旁听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作了积极探索。对公民旁听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制度该作如何评价?如何在总结目前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人大的旁听制度,从而使这一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刊登载下面一组文章,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近年来,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并逐步推行的公民旁听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这项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人大工作的公信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H省人大常委会公民旁听制度的实施情况为例,根据调查情况浅析目前人大公民旁听制度的基本情况以及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宪法与人大制度又添一个年轮。中国的“良法之道”、人大决策的执著前行、监督的自觉演进,还有人大代表的分量越来越重,人大制度操作规则的丰富,公民对人大的期望乃至挑剔,让我们感触到人大制度所焕发的活力,还有人大与法治、公民之间的良好互动。而这种互动的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