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青少年不象成人那样与社会有着多方面的直接联系。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指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家庭进行的。家庭是个人了解社会的起点,家长则是他们的第一个教师。学校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就得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取得家庭的配合。我们德育教研室在1982年5月对学院79、80、81级三个年级釆用问表形式进行了一次抽查。每年级抽一个班,共100人。  相似文献   

2.
夏双 《学理论》2014,(9):283-28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为了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青少年中形成认同和内化,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新加坡编织了立体网络,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积极互动,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8)
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指出青少年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现实需要;青少年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要依靠社会实践、榜样示范和协同教育的路径来加强青少年教育。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并已超越自身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它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历史价值观随意化、文化价值观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失范化、人生价值观漠视化、审美价值观庸俗化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需遏制"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入手,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塑造"价值生产"秩序;促进"多重主体"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叶青 《民主》2013,(1):21-22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因素中开始出现多元特别是不良思想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当缺乏,再加上青少年个人认知模式偏差等原因,使得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对自身生命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网瘾、早恋、厌学、吸毒、犯罪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对学校、家庭也带来了巨大压力,更是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7.
袁艺红 《学理论》2013,(30):229-230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式家庭教育是基础因素,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绩而轻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体育,在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有所欠缺;第二,学校教育问题,中国的学校教育没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才能,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就业和工作;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同样影响着家庭教育,农民工家庭的出现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离婚率的上升使单亲家庭的学生量增加,这都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承担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家庭、学校的引导、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同时个人自制力差,再加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预防的措施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教育、感化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避免其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9)
青少年创造力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它不仅应当得到开发,而且能够得到开发。但是,青少年创造力开发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能,而是包含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地方政府、群团组织、科研院所和科技场馆等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的共同职责。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度,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来建立一个统筹有力、协调配合的社会支持体系。结合中国科技城的实践探索经历,提出了由一个目标、三个平台和四项保障构成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建构与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9)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友善观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素质,对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在结合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社会青少年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践行友善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由问题出发结合儒家"仁爱"思想在友善观践行上的启示给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1)
道德榜样体现出社会的价值导向,道德榜样教育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而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正确认知榜样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道德榜样日趋淡出青少年的视野,明星偶像崇拜成为风潮,究其根源在于树立榜样的缺失,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树立榜样脱离现实,内容脱离生活;另一方面,宣传媒介娱乐化,虚拟化,宣泄化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榜样环境,来塑造青少年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王红柳  余林 《学理论》2010,(8):91-92
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亲社会行为弱化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途径和价值评价依据。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舆论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亲社会行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基于社会化理论分析中美两国家庭背景对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并在文化维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家庭影响的强度在两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家庭背景对青少年职业期望都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少年,未来期望从事职业的地位也越高。中美青少年所期望从事的职业类型很相似,但两国男孩之间的职业期望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除科学和法律领域外,中国男孩更期望从事官员类和教师类职业,美国男孩则更想当制造业工人。家庭背景对青少年职业期望影响的强度不存在显著的中美差异,但家庭背景对不同性别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中美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领域发展滞缓的传统归因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花 《行政论坛》2010,17(1):72-76
以包括公共空间、政治讨论和理性批判在内的现代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为理论关照,从传统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的公伦理文化的特点和法律保障的缺失三个方面解析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公伦理文化和法律保障的缺失抑制了公共领域的发育。发展公共领域的现实路径是:市场经济解构了传统社会,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公共领域及其观念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5.
扑朔迷离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勃兴,成为了当今社会万象里的一道奇异风景线。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就可以管中窥豹,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视频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欧美大片”、“哈日哈韩”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同样也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  相似文献   

16.
刘娜  苏楚涵 《学理论》2013,(14):343-344
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两期的相关数据,探讨同伴网络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社会濡染以及社会比较是同伴网络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机制。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影响程度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濡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产生积极影响,也产生消极影响;正式同伴网络的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影响,基于相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多消极影响。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上述三种机制各自独立运行。建议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干预,从多种途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需要正确处理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即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牵引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9.
朱诚亮 《学理论》2009,(31):140-141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因素、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了初步结论,要遏制住青少年犯罪蔓延扩展的趋势,必须形成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立体网络,建立预防为先、齐抓共管的社会系统屏障。  相似文献   

20.
杜明娥 《理论视野》2014,(4):15-17,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特质。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