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加入免费师范生培养行列后,免费师范生教育存在新的问题与挑战,笔者通过对铜仁学院400多名免费师范生的问卷调查及对部分学生的现场采访,调查了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思想状况。文章主要从对政策的认知、身份的认同、前途的思考、经济状况、教育环境、心理状况等方面就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免费师范生角色认同度不高,职业满意度、幸福感不强,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要充分发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优势导向,构建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实践导向,实施师德养成教育。同时,强化就业政策的激励导向,培育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赋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使免费师范生从“感性认同”到“理性认同”再到“内化认同”,实现从“认同感”到“满意感”再到“幸福感”的个人精神层面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及其落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有其特殊意义,它代表了政府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方面的基本价值追求。但是,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难以避免现实所提出的种种难题。为此,对该政策的实施提出以下具体建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应配套相关措施来稳定乡村教师资源、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应建立比较宽容的制度安排;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有所倾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应尽量采取"成熟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在优化生源、保障师范生就业,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在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待遇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只有通过规范选拔程序、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覆盖面、加强师范特色教育、合理调整服务期、完善师范毕业生就业机制等措施,最终才能促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职前教师教育学费政策经历了一个免费——收费——恢复免费的过程。学费政策的演变或多或少影响着师范专业的生源、师范生的就业取向、基础教育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师范生合理收费符合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收益);从激励的角度来看,学费政策对师范生有着很大的激励效应。为了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国要在所有师范生中全面推行免费政策,还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既是提升师范专业纳优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回归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和实现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应然诉求.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招生政策稳中有变,培养政策逐渐改进,就业政策稳步放宽.纵观十年,该政策在促进师范专业纳优能力回升、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改善师范生就业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招生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冲突、就业模式有违公平等问题.因此,后续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创新免费师范生退出机制;回归大学的“育人”主旨,增强培养单位的师范生教育动力;完善就业方式,鼓励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就业.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教育是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化与世俗化曾经一度让师范生教育实行收费政策,造成教育上的师资质量下滑,社会上的人文精神失落。而其免费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的关切。站在现代教育的立场上,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回归应定位在人文的关怀。因此,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执行的价值应是对个体生活的关注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博弈论模型下免费师范生政策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回归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子弟,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既让他们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也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将会为生源地所在教育部门输送大批优质师资力量,改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但是如何实现这一政策制定初衷,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免费师范生毕业回生源省份从教是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作为免费师范生,也有部分毕业选择跨省从教,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回生源省份从教的意愿?笔者以西南大学为例,通过对西南大学现有的15个免费师范专业中1500名免费师范生进行抽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生源省份教师招聘的条件、要求及方式,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本省的贯彻情况,父母的养老问题是影响免费师范生回本省从教意愿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免费师范生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从目前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来看,还存在诸如遴选与退出机制缺乏、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实习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明确培养目标、设置灵活的课程结构、完善"本硕一体化"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新机制、加强教育实践指导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部属师大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六所部属师大四年来的招生情况,发现部属师大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在师范生从教职业信念、招生录取、就业、考研及服务年限等具体操作环节存在着突出的现实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持续推进该项工作,部属师范大学要坚持明确师范生免费教育内涵和正确定位学校办学方向这两大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政策虽几度兴废,但其在吸引优秀学生投身教育事业,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此也彰显出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历史回顾基础上反思了当下免费师范生政策,并从明晰政策的核心价值、彰显政策的人文关怀、统筹处理好与政策核心价值相涉的其它价值的关系等维度,提出了完善政策、优化政策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必须制定综合完整的配套措施,来加强政策的执行力。为此就要从师范生录取、培养、就业、职后发展等环节去建立匹配的制度措施,以保障各环节目标落实到位,最终才能实现免费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1978年以来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招生、收费和就业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行历史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既是对尊师重教的文化传承,也是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制度创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公平和效益是其价值基础。针对现实中必然存在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冲突,只有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政策设计的根本依据,师范生免费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一所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和用人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探究当前免费师范生就业与政策执行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对策,以期为国家完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解决免费师范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华中某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签到了重点中学,大多数人工资水平在2000-3000元/月,跨省就业、支教问题及职后教育修读方式成为其主要关注点,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结果满意。建议拓展生源地、师范院校和免费师范生三方的沟通渠道,完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保障和奖励政策等。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包括教育性、导向性、社会性和知识性在内的综合领域。针对教育的新闻报道是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涉及教育领域事实的报道。报道的目的包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受众更好理解教育事业,反映教育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推动教育改革政策落地见效等。随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教育新闻事业也同步发展,各民族地区教育新闻平台纷纷建立,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做好民族地区教育新闻报道意义重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一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新闻的基本原则和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与免费师范生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免费师范生的人力资本产权出现双重占有性特征。这种双重占有性可能导致免费师范生在学习或工作中出现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存在潜在风险。基于此,国家应建立一个包括产权激励、公平激励以及淘汰制等内容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免费师范生学习及未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免费师范生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实现国家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以某师范大学2007级的315名免费师范生作为被试,对免费师范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免费师范生对师范大学教学质量整体比较满意;课程是影响免费师范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师和学校设施。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强化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对巩固和增强边疆各民族向心力,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统一具有十分特殊的重大意义。须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分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