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出来,作为网络主体的广大青少年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网络危机之中,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主要诱因.本文通过理论归纳,系统分析了青少年在网络中所面临的八大危机:身心危机、教育危机、诚信危机、经济危机、认知危机、安全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针对上述危机,提出了一系列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违法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受利益化、民意化、非理性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网络舆论与官方舆论的分离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此起彼伏。新形势下界定网络舆论危机,按照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出有组织-有利益、无组织-有利益、有组织-无利益、无组织-无利益等四类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针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过程采取相应的阶段应对策略,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与社会层面长期接触和直接摩擦,决定了其执法行为极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在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公安机关应当梳理当前危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疏通沟通渠道,才能保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实践表明,有效的危机沟通需要公安机关注重做好五个环节的工作: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性问题。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源是网络文化的特性,实质上是现代性危机,就其本质来说是网络文化危机。解决青少年网路道德危机问题要从文化自觉、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移、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建构、超越现实生活和核心价值取向着手,在生活体验中提升青少年网络素质。  相似文献   

5.
以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网络谣言为辐射中心,通过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研究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程度。据此分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变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反映其变化规律,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以利于政府和网络监管部门及时地,准确地做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公安机关与社会层面长期接触和直接摩擦,决定了其执法行为极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在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公安机关应当梳理当前危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疏通沟通渠道,才能保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实践表明,有效的危机沟通需要公安机关注重做好五个环节的工作: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教育问题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其中高校因其涉及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权益保护等热点问题,是最受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系统之一,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国舆情热点话题中教育舆情位居前五。文章对"高校网络舆论危机"进行定义,分析了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存在危机原因复杂多样、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各高校对网络舆论危机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应对经验等特点,并进一步探讨高校综合管理维度下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消解规律,相关法律法规及预案的制定与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衔接等,以期建立科学全面的高校网络舆论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网络舆情应对已成为现代现代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对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并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和应对策略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危机引发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陷、高校教师队伍网络化意识淡薄、高校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催化等主要因素导致。基于此,探析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网络舆情信息技术防范与监控机制、网络舆情信息反馈机制、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建设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规章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与社会层面长期接触,其执法行为极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在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公安机关应当梳理当前危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疏通沟通渠道,才能保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实践表明,有效的危机沟通需要公安机关注重做好五个环节的工作: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