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政坛》2011,(1):29-29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但实际上,中国封建时代也有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且自成一体,被称为中华法系,是世界古代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从形成到解体延续数千年,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日常对话中常使用的俗语均来自古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日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制属于中华法系的范畴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著名法学家穗积陈重在其所著的《日本新民法》中曾经指出“日本法律属于中华法系已有1600年,虽自大化改新后经历许多巨大变化,然日本法制之基础仍属于中国之道德哲学与崇拜祖先的习惯及封建制度”。然而,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日本明治维新,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其法律也相应地走出中华法系而步入西化。与日本在政治、经济上的“脱亚入欧”相对应,笔者将其在法制上的这一转变过程归纳为“脱中入西”。“脱中”自然是指其脱离中华法系而言;…  相似文献   

3.
法史学界一般都认为中华法系的源头是"刑始于兵",然而西方上古社会时期也同样是部落、城邦战争不断且非常残酷,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是"刑始于兵"呢?其实,中西方法律的不同源头应主要在两者完全不同的部落权力结构之中,应该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权制政治体制导致中华法系以"刑法"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法系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民法物权客体之一的土地,对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均有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意义。中华法系土地用益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有自身独特的主导性特征。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经济的发展程度、军事征战需求,乃至宗法思想观念等因素,都对特定时期土地用益制度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是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民族法律意识、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公元11~13世纪,西夏与中原王朝的法律文化交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二者法律文化交流中"继受"和"创新"两个侧面的描述和分析,试图对中华法系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法律文化视角透视了 中华法系的兴衰和西方法系的发展, 并加以比较分析,对判例法制度在西 方法系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 思考;并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和世界 背景,探讨了判例法制度在中国实行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冯曙霞 《湖湘论坛》2008,21(6):101-103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世界各大法系之林中,卓尔不群、独具风采。在刑法制度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量刑方式——伦理量刑。而这种量刑方式是有一定的量刑理论为基础的,同时,这种理论经过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内存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是中华法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军事实践和中华法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兵农合一、奖励耕战的国防法制观和义战、慎战的国防法制原则;君主专权、法自君出的专制独裁;"制必先定"、"以治为胜"的以法治军思想;兼容礼刑、出礼入刑的法制方针,等等。  相似文献   

9.
侯国祥 《前沿》2007,(5):122-125
判例制度是普通法法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并由此形成了以普通法和衡平法为表现形式的判例法,它是普通法法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法法系中也存在着判例,但学者们对民法法系是否存在判例法还有争议。作者经过对普通法法系的判例和民法法系的判例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民法法系的判例与普通法法系的判例还有巨大差异,民法法系根本不存在类似普通法法系一样的判例法,即民法法系的法律渊源中没有判例法。但对民法法系有无自己独特的判例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一般认为,其伦理内涵可以概括为"家国同构"——即家庭本位,由家而国,家是国的支撑;重视家庭,由纲常伦理具体化为法的基本内容。以"善"这一伦理核心概念的字形演变为视角,在阐发"善"内涵的同时,可以对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特征进行深一层次地解读。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夏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法律制度是中华法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西夏立法的发展阶段、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特点三个方面对西夏立法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西夏法律制度建设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尚书》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先提出并系统论述“罪·刑”概念的上古文献。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仁”“礼”来概括儒学,而忽视先秦儒学对刑法的全方位论列,甚至认为“中华法系”源于后起的法家。其实,正是《尚书》,从法哲学的思考到国体、政体的制度性论证,从立法、司法、执法的基本原则到具体刑法条例的制定及其适用,从刑事犯罪到民事规范到司法诉讼程序,都有基础性的探讨。应该说,以《尚书》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为中华法系提供了最初的思想资料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从刑法原则、犯罪概念、犯罪科刑等关键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中华民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改善和互补课题 ,进行学理和执行得失的比较分析 ,以期进一步健全我中华法系的刑事理论体系和法律体制。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许多好的传统至今还存活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诊视、保护、开发和利用。这对西部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大。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伴随着鸦片和大炮,西方的法律文化也大量涌入,急剧地冲击着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指的是传统社会的法律体系,它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儒家学说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融合了道、释的某些教义;第二,“出礼入刑”,礼刑结合;第三,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第四,立法与司法始终集权于中央,司法与行政的合一;第五,法典编篡形式上的民刑不分,诸法合体与法律体系的民刑有分,诸法并用,第六,融合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这个特色鲜明、超然独立、  相似文献   

16.
唐律作为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以其完善的立法思想、高超的立法技术闻名于世,尤其是针对官吏受贿犯罪的法律设计严谨周密,尽管现在去古甚远,然而其中许多合理化的法律制度对我们现今的刑法完善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开辟了中华法系的新纪元。人民民主法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制度不同,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向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开辟了中华法系的新纪元。人民民主法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制度不同,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向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唐超 《传承》2015,(2):118-119
中国传统的孝和养老体现着礼法一体的和谐统一,在当代却面临着家庭结构变化、养老立法滞后、养老保障缺失,尤其是孝与养老失衡等问题,其深层的原因是中华法系的家庭养老与大陆法系的社会养老在文化价值、社会制度、政治传统之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龙大轩 《思想战线》2002,28(6):107-111
羌族法文化发端于四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其中包括有:1 以"杀人偿死"为代表的刑事规范;2 以"同姓不婚"为代表的民事规范;3 以民主议事会"尔母孜巴"为代表的程序性规范。由于古羌是中华先民中的主要部族,又是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其法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示了中华法系早期雏形的大致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