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7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改革地方行政结构,改变官制;调整社会基层组织,实行闾伍制。春秋中后期,子产施行“大治安”方略,将弱小而内乱不止的郑国治理得稳定富强。战国时期,商鞅在泰国推行封建治安秩序,对于全国统一后封建治安秩序的确立,起了先驱示范作用。总之,管仲、子产、商鞅等人为古代治安体制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代至清中叶的"东学西传",经历了译介引入阶段、研究化用阶段."东学"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对西方发生过深刻影响;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提供了思想资料.中外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与阐发均极为匮乏.当前,研究"东学西传"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对于人类在新千年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莫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在治安法理的研究与应用上,曹操、诸葛亮、张斐等人各有贡献。张斐对犯罪概念作了精确而系统的说明,又强调守法而不拘法,明法更要明理,依律文断罪,从深远考虑,大处着眼,明理权变,随事取法。《北齐律》则完成了汉魏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而简、而杂而清的改革。六朝时期各族各统治集团都高度重视人口管理,其户口簿籍品类繁多,各有专用,但同时“户籍巧伪”问题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4.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向往古朴社会 ,致力于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 ,倡导向原始共产社会的回归。道家学派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 ,“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方略 ,以及用“逍遥”、“齐物”的哲理对人作精神抚慰 ,提升人的生命意识等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史 ,从而也在古代治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云梦秦简》是秦人法制传统的见证。秦人建立以“亭”为社会基层单位的治安机构,从读法、诣、诊、鞫、查封、讯、捕亡、检验、备警等方面开展治安业务活动。《云梦秦简》规定了包括谇、循、赀、赎、饿、耐、髡、黥、笞、迁、没、城旦、春、隶臣妾、连坐、削籍等在内的治安罚法,将“贱民、为盗、盗铸钱、逃役、废令、犯令”等视为“违警”。秦人在讲究“一断于法”的同时,也尝试过“援道入法”。  相似文献   
6.
在这世纪之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中华文明的理论阐释及其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新建,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以至于世界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正确梳理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认真评析中华文明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业绩,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至关重要。不是有人在谈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么?可以告诉他们,历史证明:中华文明确实蕴涵着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融会力、凝聚力,但绝不具有封闭性、排异性、强制性。在中国历史上,你找不到种族灭绝的血腥、…  相似文献   
7.
《周礼》虽然不是对周政权或春秋时某一诸侯政权的实有职官的历史记述,而是带着战国时人对于大一统政权的理想,但它是对当时各国政权结构的理性概括。如其中关于与治安相关的职官的设置的系统性,把国家的各种权威力量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适应封建社会政治需要的治安管理体制。所以,历代封建王朝都参照《周礼》建设政权。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五千年高度发达的文明史,其中包括着高度发达的社会安全管理文化。中国古代治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安全生存与文明发展的长途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和粘固作用。只要看看世界多少古老文明不是泯灭就是中断了,我们就应高度评价我国古代治安的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治安史上 ,宋代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改“坊市结合”为“街市结合” ,改坊里封闭式管理为街巷开放式管理 ,成功地领导了我国城建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宋代城市治安的开放式动态管理模式富于开创性。它的巡检制、户牌制、分厢管理体制与防隅巡警和消防队的组建在世界警察史上具有首创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折狱龟鉴补·译注》一书,在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同时,竟也出人意外地存在着不少点校失当、注释讹误、译义不确之处。其中有执笔者对古代经典文句、行文体例、公牍程式不够熟悉的缘故,也有对古代规章制度、法制术语、史地知识欠缺了解的原因,更有在付印之前未作认真审校的因素在,否则大多数失误会在出版之前得到纠正的。现拈出十几个特别值得商榷的条目,与译注者和方家们研讨一下,希望能对该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