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今年4月22日,伊拉克总统贾拉尔·塔拉巴尼①批准议会最大政党联盟———什叶派团结联盟对贾瓦德·马利基的总理提名,打破了2005年12月伊议会成立以来长达4月之久的政治僵局。马利基是伊战后的首届正式政府总理,任期4年,②他临危受命,素以政治强硬著称,获得伊各方及美国的欢迎和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17—21日,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2010年12月11日连任伊拉克总理以来首度访华。马利基积极倡导民族和解,致力于国家政治与经济重建,严打恐怖势力及暴力活动,赢得伊拉克各方的普遍支持。他主张睦邻友好与合作,注重平衡外交。马利基访华期间,同中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巩固伊中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和深化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等进行了探讨,并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伊中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反对派组织繁多,派系庞杂。特别是海湾战争结束后,在美国“遏伊倒萨”政策推动下,伊反对派组织迅速发展至近百个,其中较有实力和影响的派别有民主反对党、库尔德反对党、伊斯兰什叶派反对党、民族主义反对党和伊拉克军事集团等。 一、民主反对党。该集团共有7支力量,由伊拉克中部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组成,被美国视为替代萨达姆政权的主要力量。1968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特别是1979年萨达姆执政以后,在伊拉克国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国家政权掌握在萨达姆家族、亲信和少数逊尼派派系手中,这激起了其他逊尼派派系的不满,后逐渐发展成为反政府组织——民主反对党。此外,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许多成员不满现政权统治,纷纷流亡国外,组建了各种反对党,它们也均属于民主反对党。 (一)伊拉克国民大会。1992年2月在维也纳  相似文献   

5.
美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国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什叶派迅速崛起,逊尼派地位骤降,双方矛盾和权益争斗日趋激烈。2004年10月,约旦籍的阿布·穆萨布·扎卡维在伊建立了激进反美组织——伊拉克“基地”组织(AQI),广泛招募“圣战者”,为其所用。在这批人中,数外籍“圣战者”作战经验丰富,向AQI提供大量资金,并构成伊自杀式袭击主体。他们不断掀起恐怖袭击浪潮,使伊教派冲突愈演愈烈,安全局势持续动荡。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重建之路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国家重建工作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几年来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大力量为争夺权力进行了激烈而复杂的斗争,曾经作为伊拉克传统政治主导力量的逊尼派承受着政治边缘化的厄运,反抗也最为强烈.因此,只有妥善处理逊尼派的政治要求,才能实现三大力量的权力分配和制衡,缓解教派矛盾,使重建工作早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石油天然气法》草案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2月26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宣布,酝酿已久的《石油天然气法》草案获内阁通过。根椐这项草案,伊拉克将以“公平方式”在全国各省分配石油利益,同时将丰富的石油资源向外国石油公司开放,目的是通过吸引外国投资来重振经济。草案一旦获伊议会批准成为法律,不仅将改变伊不允许外国公司直接采油的历史,而且西方石油公司将瓜分伊大部分石油开采权。这在伊拉克人中引发了很大争议,未来该法案的实施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移交主权后的伊拉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 2 8日 ,美国领导下的联军当局向伊拉克提前移交主权 ,但伊拉克并未收回完整主权 ,联军的军事占领也没有结束。伊临时过渡政府对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只享有发言权 ,无否决权 ,联军享有治外法权。伊政治结构三分天下 ,什叶派占据了主要权力 ,逊尼派得到了名誉权。联合国第 1 5 4 6号决议授权美国领导下的多国部队继续在伊拉克驻留 ,多国部队有了联合国的合法外衣。伊拉克收回的仅仅是有限主权 ,包括有限立法权、有限司法权、有限安全权、有限国防权、有限石油资源权等。目前主宰伊拉克命运的是美伊双重领导机构 ,美伊两个权力中心并存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对立的战略格局。反美阵营包括多个逊尼派政权,伊朗并非核心,因此两个阵营的对立并没有被赋予教派矛盾的色彩。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反美阵营多为什叶派力量、伊朗成为核心,突出教派矛盾有助于孤立伊朗、掩盖美国霸权意图、维护海湾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教派矛盾视角分析中东局势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埃及淡化教派矛盾与伊朗改善关系,沙特等国则强调教派矛盾对抗伊朗,这反映了中东战略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大选后两个多月的内部协商,2005年4月7日,伊拉克过渡政府的主要人物正式确定。分别代表伊拉克三大势力———库尔德族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贾拉尔·塔拉巴尼、哈杰姆·哈桑尼和易卜拉欣·贾法里成为巴格达政坛上的“新三驾马车”。一、总统贾拉尔·塔拉巴尼(一)塔拉巴尼其人。塔拉巴尼现年71岁,逊尼派穆斯林、库尔德人,1934年生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凯·辛加克,是伊拉克“库尔德爱国联盟”(库尔德北部地区两个重要政党之一)的缔造者和总书记,终生致力于库尔德解放运动。1946年,12岁的塔拉巴尼就秘密组织库尔德学生联盟,后加入“库尔…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伊斯兰国(The Islamic State ofAfghanistan)是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也是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界伊朗,南部和东部连巴基斯坦,东北部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国土面积62.22万平方公里,首都喀布尔(Kabul)。人口约2600万。上百万的民族主要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等,其他较小民族有俾路支、努里斯坦、土库曼等民族。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其他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俾路支、土耳其和法希语等。99%以上的阿富汗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89%为逊尼派,10%为什叶派,只有不到1%的人口信奉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宣布在伊拉克建国.3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费卢杰市,升起“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公开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4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称,政府军将“继续战斗、决不退缩,直到把盘踞在安巴尔省的所有恐怖分子全部消灭,使该省人民免受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13.
7月13日,美国驻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宣布,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并许诺将赋予其“真正的政治权力”。据悉,该委员会由25名成员组成,包括逊尼派穆斯林、什叶派穆斯林、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土库曼人等广泛的民族宗教组织领导人。现将其中几位新领导人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15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军队向“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反攻.2日,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进攻.该市位于巴格达以北150公里,2015年6月被“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军方称,包括伊拉克军人、警察、反恐部队、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部队”以及逊尼派的部族战士共3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有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参与了战斗.西方媒体分析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曾表示将用3年时间剿灭“伊斯兰国”;因“伊斯兰国”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连杀害平民和人质,还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门及丹麦等地发动恐怖袭击,美国便决定联合各方面力量,提前用兵.  相似文献   

15.
黎巴嫩共和国 (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北部和东部邻叙利亚,南界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全境长约193公里,平均宽约56公里,国土面积10 452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393万(2007年)①,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54%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相似文献   

16.
巴林地处西亚地区海湾西南部,面积717.7平方公里,人口70万,巴林籍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2%,其他是外籍人.外籍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7%.全国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2/3,逊尼派占1/3.阿拉伯语为巴林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巴林系君主立宪制国家,1999年3月6日继位的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2002年2月14日,巴林国更名为巴林王国.此后,全国政局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原荣 《亚非纵横》2005,(4):71-75
2005年4月7日,在历经大选后两个多月的内部激烈斗争后,库尔德人贾拉尔·塔拉巴尼当选为伊拉克总统,与什叶派代表易卜拉欣·贾法里和逊尼派代表哈杰姆·哈桑尼组成了伊拉克过渡政府的“三驾马车”。由库尔德人出任总统,这在伊拉克历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塔拉巴尼其人及其内外政策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荣星 《亚非纵横》2005,(3):75-78
2005年4月7日,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统塔拉巴尼宣布什叶派人士易卜拉欣·贾法里担任过渡政府总理。根据2004年3月8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过渡行政法》(即临时宪法),伊拉克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理制。总理拥有行政大权,即在未来伊拉克政治架构中,处理国家事务的实权掌握在总理手中。随着过渡政府的运转,贾法里这颗巴格达政坛上的新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2月23日,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塔联合反对派领导人努里和联合国秘书长驻塔特使梅里亚姆在莫斯科签署了在塔实现和平的协定及关于民族和解委员会的职能和权力议定书。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出席了签字仪式。文件的签定,标志着旷日持久的塔内战有可能结束并迎来和平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一月 1日 中国与南非正式建交。 巴基斯坦第9任总统拉菲克·塔拉尔在伊斯兰堡宣誓就职。 2日 由托绍夫斯基为总理的捷克共和国政府正式组成。 4日 日本“新党和平”、“黎明俱乐部”和“国民之声”3个政党正式成立。 伊拉克国民议会议长哈马迪率领的代表团4—9日访问中国。 肯尼亚总统莫伊再次当选总统,5日在内罗毕宣誓就职。 5日 立陶宛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在立出生的拥有美、立双重国籍的生态学家阿达姆库斯当选。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