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资金往来,有效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分摊比例较高,对部分贫困家庭形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但高等教育私人投资的货币收益是明显的,非货币形式的收益正面影响更为显著。而且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针对高等教育当前出现的问题,政府应变单一的财政拨款和直接政府补贴为更多地通过机制转变和政策引导来激活教育金融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或捐赠,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助学贷款范围,实现教育投资来源多样化;应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高等学校应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以便更好地和当前中国产业发展相匹配。高等教育私人投资者应注重高等教育私人投资效率,形成“终生教育”理念,提倡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3.
并购过程中的控制权转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但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中,控制权转移具有不同的演变路径和特征.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将由协议转让逐步转变为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演变路径呈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从政府的积极和直接干预到有限干预、从追求收益到效率一收益相结合以及从廉价投票权到等价投票权.  相似文献   

4.
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基于公司成长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2008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支持"行为同公司成长性显著正相关。由于我国金融和法律监管系统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实证分析得出公司成长性同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形下,公司成长性同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更加显著,而外部股东持股比例则对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集团企业基于股权控制的非公允关联交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企业代理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股权分散下股东与经营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在股权结构集中的环境中,利益冲突主要存在于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此时所衍生的代理问题是控制性股东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从关联方转移资产与利益的倾向。企业集团控制的代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股权控制的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未产生分离时,控制性股东在经营公司时,既可能产生正的激励效应,也可能产生负的壁垒效应。在较低的所有权水平上,控股股东的侵占能力和程度随股权比例的提高而增强;但当所有权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控制性股东和公司利益将越趋于一致,由关联交易等隧道效应产生的机会成本也越大,机会主义资产转移侵占行为和非公允关联交易会减弱。控制性股东常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二元股份结构、多重持股及各种股权结构的综合运用等手段,使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使其控制权大大超过所有权,在增强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操控能力的同时,降低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机会成本,产生更严重的代理问题。控制股东的投票权偏离所有权幅度越大或所有权较少,它的侵占动机越强,非公允关联交易越多,公司的价值越低。  相似文献   

6.
尹晓冰  汪戎 《思想战线》2012,38(5):101-105
行政干预之下的内部人控制,使国企存在着效率损失和资源配置错误等一系列必须解决的问题。控制国企内部人控制的基础,是分析清楚内部人的控制权利益机制。构建普通国企的内部人控制收益模型及三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模型,有助于对内部人控制的行为特征加以合理分析,从而为控制内部人控制提出破除制度障碍、搞好顶层设计和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欧阳卓平 《求索》2013,(11):31-33
为考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其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内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2010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时,上市公司业绩更好,但这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刘茂平 《岭南学刊》2012,(2):102-107
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其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成为低碳背景下刻不容缓的任务。以广东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实际控制人特征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实际控制人分为国有和民营性质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区别不大,但实际控制人分为内外资时,外资控股股东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相对较好;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以及控股股东拥有所有权比例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关系不大,但上市公司规模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53号,以下简称《重组办法》)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重大资产重组损害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近来,一些上市公司及其独立财务顾问等证券服务机构多次咨询我会当上市公司拟购买资产存在被其股东及其关联方、资产所有人及其关联方非经营陛占用资金时的有关监管政策把握问题。为明确《重组办法》有关规定,现就《重组办法》第三条有关规定提出适用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的承诺及履行承诺行为,优化诚信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我会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诺及履行》,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1.
郭红卫 《求索》2010,(7):36-37,46
本文基于2006-2009年我国发行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发现民营终极股东现金持有水平高于政府终极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程度大的上市公司其现金持有水平较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改善公司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控股股东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决策者,是企业经济主体。当公司利益与控股股东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利益诱导下,控股股东普遍会滥用股东控制权,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为此,研究制定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责任举措,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仇荣国  张建华 《求索》2010,(4):28-30
本文以2004-2008年深市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相关报表信息,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信用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第一股东控股集中度与信用违约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流通股所占比例及企业成长性与信用违约风险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管学历对公司的信用违约风险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军 《求索》2012,(11):38-40,85
利用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数据,对不同股权结构下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股权分散上市公司并购中主要代理问题是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股权较为分散或股权较为集中的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着经理人和股东、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双重代理问题;股权高度集中上市公司并购中主要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揭示其一般规律,有助于监管层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发人们普遍关心农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效率。通过研究终极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的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所有权比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偏离程度以及第一大流通股持股比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具体来看,实际控制人持有上市公司所有权比例与比操纵性应计呈倒U型关系,实际控制人的两权偏离程度对操纵性应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一大流通股持股比与操纵性应计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的系列大公司丑闻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薪酬风波,说明美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存在着系统性的问题。美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其董事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控制权失衡,即分散的股权结构使股东难以对董事会形成必要的控制,从而让强势的CEO制度扭曲了董事会的功能。美国公司治理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和完善董事会职能,这需要从鼓励机构投资者提高持股比例、加强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力、实现董事长和CEO职务分离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白慧林 《前沿》2011,(23):111-114
我国法律确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出资人对国有控股公司行使控制权的模式。该模式在解决公司治理和利益冲突问题上还存在瓶颈,实践中采取的任免与考核等行政手段,与公司法律制度也不能有效衔接。本文在介绍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组建模式及控制权行使规范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从实际控制权规制的角度,解决公司治理瓶颈;二是建立补偿制解决利益冲突下的两难选择;三是从私法角度解释任命制的含义,建立考核的法律基础和控制权行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控制权能满足因名誉、地位提升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及在职消费利益,因而能对企业高管人员产生激励。当薪酬激励的作用受到局限时,将能力、品德作为控制权激励合约设计的依据,将产生以下好处:可克服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促使其提升能力水平并注重自己的声誉,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收益。探讨企业高管人员的品德能力状况与其控制权大小的关系,研究表明:控制权大小与被授权人品德能力的匹配程度,将决定激励的效果,事实上这是一个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博弈过程。只有当高管人员的品德能力在较高水平时,授予其较大的控制权,才能实现激励效应最大化,否则,可能产生负面的结果。值得说明的是,控制权激励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声誉机制、职业经理人市场选聘机制的完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采掘、电力和煤气行业的40家及批发、零售贸易业,电子信息产业的9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在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剔除之后,对它们2003年至2005年三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行业特征条件下,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竞争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相对集中,且有若干个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在垄断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则是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无论是第一大股东、前五大股东或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应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实证结果为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徐华新 《求索》2008,(11):14-16
本文采用基本琼斯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就股权集中度而言,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随着控股股东数量的增加以及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的缩小,股权制衡度将提高,从而盈余管理的程度将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