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燕 《探索与争鸣》2002,(10):28-29
“内部人控制”指作为企业管理层的经理人,虽然他们并不一定持有本公司的股份,但由于自己拥有特殊的地位而掌握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控制权。“内部人控制”是国企改制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国有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导致有些“内部人”利用经营决策权来实现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损害股东权益,产生企业经营的低效率。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警觉的问题,它暴露了企业改制中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制度性和功能性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的弊端我国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经过资产剥离、分拆…  相似文献   

2.
内部人控制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内生现象,是公司制不成熟、不规范的产物。我国目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是从计划经济制度的遗产中演化而来的,考察其强化和无法消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有企业所有缺位的问题,也有企业组织结构的缺陷问题,还有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容的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涉及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的分配。因此控制“内部人控制”的对策选择必须侧重解决“支配几乎与所有权没有关连”、“支配已以相当程度脱离所有权”(伯勒)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司控制权的内部监督机制,包括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的监督。监督机制的完善是规范公司运营、保障公司以及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条件,对于降低公司代理成本、防止"内部人控制"以及有效约束控股股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国企形势严峻,据资料表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呆死账及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至少在12000亿以上。90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是三分天下即三分之一赢利,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亏损,到了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亏损面大达到2/3。到了1996年和1997年便出现了整个国有工业净亏的严重情况。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就是,对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监管不力,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消除国企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是国企改革过…  相似文献   

5.
新论快递     
吴厚庆:要利用好“内部人控制“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采用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思路是不可取的。一是因为控制“内部人控制“违背了经济和法律准则。二是因为控制“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很可能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三是因为控制“内部人控制“会损害其必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合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关联方担保和经理人在职消费三方面的信息构建了一个控制权私人收益指数,并以此来测度控股股东及其经理人员对外部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侵占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权私人收益指数较高的公司具有经营业绩较差、资产负债率较高、控股股东更可能为非国有性质且持股比例较低、流通股比例较高、选择非四大事务所和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高等特征。上述统计特征表明,控制权私人收益指数的样本区分度较高,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上市公司中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测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海峰 《人民论坛》2010,(9):280-281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研究,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映。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可以采取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即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创新和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梅 《理论月刊》2003,(3):F003-F00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畸形,股票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股票被分割在不同的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价格,拥有不同的权利,且国有股所占的比重过大。这就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不明、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各种缺陷,从而形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廉价控制权、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并购过程中的控制权转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但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中,控制权转移具有不同的演变路径和特征.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将由协议转让逐步转变为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演变路径呈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从政府的积极和直接干预到有限干预、从追求收益到效率一收益相结合以及从廉价投票权到等价投票权.  相似文献   

10.
陈伟民 《理论月刊》2007,(5):165-167
通过对政府与经营者讨价还价模型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是政府与经营者就内部人控制程度的谈判中,经营者不断的向政府多要价,政府不断的进行还价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讨价还价谈判中,反映谈判双方耐心程度的贴现因子大小决定了双方在谈判中讨价还价能力。政府之所以在与经营者的谈判中作出让步,是因为政府的贴现因子小,而经营者的贴现因子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人事制度问题,又是约束制度问题,更是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而言,它是一个产权制度的问题,只有从产权层面去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才能够深刻地认识内部人控制的本质,从而找到一条可行的解决办法。解决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革解决好对经营者的任免、约束和激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剑 《桂海论丛》2002,18(1):48-50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主要并不是来源于产权改革或私有化经济体制 ,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国企领导人的企业家才能发挥。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 ,国企经理人既要能够拥有协调企业与政府关系的能力 ,又要有企业经营能力。对国企经理人的企业家才能发挥应有控制权回报和明晰的产权激励 ,以及对企业家才能正确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国有股权已经成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形态,而实践中通过委派国有股东代表等方式进入企业行使股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以及内部人控制、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等一系列国企顽疾.通过对国有股权信托行使方式的实证分析、历史分析和规范分析,可以发现信托制度独特的当事人设计和利益制衡机制,以及灵活多变的经营规则,与国有股权行使涉及的主体和利益关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信托方式行使国有股权,或许是当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瓶颈期”后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4.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权力机构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公司经营者与股东利益冲突的公司治理命题,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讨论和法律改革的中心,并随着美国公司治理文化的输出主导了世界公司治理学者的思路。面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一公司治理的基本命题,不应囿于英美国家舶来的公司治理思想,而应结合我国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发生路径的特殊性,寻求解决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管理弊病,明确要求各级企业党组织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升国企的管理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股东缺位、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设置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绩效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7年来,特别是随着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国有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治理结构上也逐步趋于规范。在  相似文献   

16.
肖艳 《理论月刊》2005,(3):102-103
本文从监督具有外部性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大股东监督激励弱化甚至丧失的原因,指出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依存性、一股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和信息不对称是大股东和经理合谋的基本动因,提出了减少或消除大股东和经理合谋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赌协议:外资投行投资中国企业的新证券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对赌协议的原理以及对中国企业控制权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追求货币收益的外资投行通过与中国企业家签订对赌协议,依据企业家的业绩相机分配企业控制权,实现对创业家的激励;剖析了可转换优先股——外资投行实施控制权分配的最佳证券工具;指出了中国企业在融资工程中接受外资投行对赌协议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概念是由美籍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1994年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企业中独立于所有者(外部人)的经营者(内部人)利  相似文献   

19.
微观察     
《乡音》2014,(7):1-1
国企改革要确保中国经济安全《红旗文稿》: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防止外资控制我国经济命脉。我国的国企关系着国计民生、维护着国家经济安全,如果外资、外企介入国企改革,要首先考虑经济安全问题和整个国家安全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已对外资开放的产业中,每一个产业排在前5名的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控制着;尤其是中国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竟然在21个产业里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这个数据今天应该更加触目惊心!因此,一定要警惕外资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际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危害中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交流》2005,(4):39-39
1、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契约的效率损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或其他内部人在企业价值和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拥有相对正确和相对足够的信息。而企业所有者由于缺乏对客观状态的充分信息和企业代理人努力水平的了解,从而导致契约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