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会 《海内与海外》2000,(12):16-18
姚森良祖籍广东大埔。出生于华侨之家。  父亲姚永芳诞生在广东大埔县银江镇河口村,16岁便开始在县城母舅的何添记布庄学徒四年,后派到汕头市至平路南成发银庄出任代办。24岁开始在新加坡同乡蓝建海经营的店铺服务。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储蓄,26岁那年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居銮埠自办布庄。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本实施南进计划入侵南洋,他携资避难到深山密林,靠耕种维持生计。战后,他又重操旧业,在居銮张秀街6号及7号创设南源布庄有限公司,终于事业有成,随后在毛中律53号开设分行。  姚永芳先生发达后,对华人社区社会福利及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
金秋 ,在粤东山城鳞次栉比的楼群中 ,又添新景———梅州文玉幼儿园屹立在梅江河畔 ,富丽堂皇。专程从马来西亚飞抵梅州的国际知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文化艺术推动者钟正山先生 ,在参加幼儿园落成庆典会上 ,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艺术学院的创办人钟正山先生祖籍广东梅州市郊三角镇 ,1935年诞生于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他生于南洋的书香家庭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薰陶 ,1956年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 ,并考获旧金山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年仅21岁 ,血气方刚的钟先生 ,立下了“仁人志士所植立 ,横绝地维屹天柱”的雄心壮志。1957…  相似文献   

3.
“禁止南洋贸易”后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军 《东南亚》2001,(4):30-35
清初 ,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屡有变化。先是在 16 6 1年为消灭台湾郑氏势力实行“迁海”政策。郑氏覆亡后 ,清政府于 16 83年大开海禁 ,但到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又下令 ,禁止商民往南洋贸易。对于“禁止南洋贸易”所造成的后果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它的实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阻碍了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事实是否如此 ,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上述史学界所产生的共识 ,其根据主要来源于雍正初年要求开放海禁的一些地方大臣(例如蓝鼎元、毛文铨等 )的奏疏、著述等。我想仅依据那些要求开放海禁的人的论述 ,便得出上述结论 ,未免有些草率行事…  相似文献   

4.
一、荷兰莱顿大学和厦门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由荷兰莱顿大学校长卡特先生,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许理和教授和包乐史付教授等三人组成的代表团,在荷兰驻华使馆二等秘书施柏青先生陪同下,远涉重洋,于1983年10月16日至21日专程访问了厦门大学,受到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教授、付校长未力功、南洋  相似文献   

5.
淡淡的乡愁     
在报上读到一则旅游广告“椰加达——广州——梅县正月二月的来回机票四百二十五美元。”多想抛下店务,找几位伙伴,去一趟父母的故乡。 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中国广东省梅县松口瓦窑崖人,瓦窑崖这个村可能是一个很多烧砖瓦的山地而得名。也从小就知道,父母的故乡是山多田少的穷地方;所以村里年轻力壮的男人,在南洋有亲戚的,就漂洋过海,坐七天七夜的船,到七洲洋外谋生,希望在异乡过更好  相似文献   

6.
邓淑碧 《东南亚》2006,(4):20-24
制衣业是柬埔寨1993年重建以来形成的新兴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柬埔寨的支柱产业。起初,马来西亚商人于1992年开始在柬埔寨投资建厂,经营服装加工,然后销往国外。1993年时,全国仅有10家服装加工厂,到2003年已增至197家,成衣出口创汇15.7亿美元。随着制衣业的兴旺,柬埔寨成衣制造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亚德雷大学(Univessity of Adelaide,Australia)历史系高级讲师颜清湟先生于1983年11月2日至10日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在访问期间他和该所华侨研究室、历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了座谈会,进行了有关华侨史方面的学术交流,并作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1912年以前)新加坡、马来亚华侨社会史研究的一些问题》的学术报告。现将其报告整理如下,供华侨史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三、移民地调查 要实施新形态的移民事业,就要进行事先调查。1930年3月2日,拓务大臣松田源治将马来半岛的“移民调查”任务交给了南洋协会。该任务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他信1949年7月26日出生于泰国北部清迈,属第四代华裔。曾祖父丘春盛早年从中国南方移民到泰国经商,1908年出任税务宫,并与泰籍女子通里结婚,后移居泰北清迈,经营泰丝业.发展成为泰北最有名望的贵族。  相似文献   

10.
案头有华侨诗人王一桃的六本诗文集:《我心中的诗》、《王一桃诗歌艺术》、《香港——文学之桥》、《王一桃香港诗辑》和新近出版的《王一桃热带诗抄》、《诗与诗论》,都十分精美。 王一桃先生,原名黄寿延,1934年生于英属马来亚丁加奴州。7岁那年,便过上斑斑血泪的悲惨生活。 少年时代,他除了阅读家中藏书和向学校借阅儿童读物外,经常到当地两大会馆去看陈列的《南洋  相似文献   

11.
1939年8月,南洋华侨机行职工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同仇敌忾,志愿归国,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泰国南方弄宣城工作的蔡汉良,报名参加第九批归国。热血男儿壮志待酬,他兴奋地唱着《告别南洋》歌: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长白山/血涌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再会吧南洋/我们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南侨机工与南洋华侨社会关系的考察,发现"南侨机工"在中国能够积极参加抗日运输工作,与南洋华侨社团和机工家属对返国机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南洋华侨对"国"和"家"的观念是分离的。二战胜利后,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南洋华侨"国"和"家"分离的观念差异成为影响南洋华侨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公司概要创业时间:1968年就任现职:1998年经营内容:盒饭、副食的制造与直销,一般加工食品类零售资本金额:2亿9 030万日元营业额:174亿8 700万日元从业人数:2 166名父亲破产后创建副食店我出生于昭和31年,是家中三个孩子的老二,却是家中长男。父亲二战结束后从朝鲜归国,开始经营食品批发,因此当时家境颇为殷实。在父母的宠溺下长大,小时候的我是个顽皮淘气的孩子,曾让父母非常头疼。我升入中学后,家中突遭变故,父亲经营的公  相似文献   

14.
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私产无私奉献给国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一条坎坷的、漫长的革命道路。他,就是海内外著名的爱国老归侨83岁的张楚琨先生。 楚老的一生是和中国历史和华侨历史分不开的。他在新加坡念小学和中学,大学毕业于上海。1931年,他从事抗日救国工作,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1937年他在新加坡《南洋商  相似文献   

15.
胡姬原是旧相识 最近,对于著名花卉“胡姬”之称是否应该正名为“兰花”的问题,再一次在新加坡引起若干讨论。 《联合早报》先后刊出有关的正名建议,言词剀切,学理亦丰。然而,“胡姬”之异于传统的“兰花”让人联想到“四君子”的“梅、兰、菊、竹”,那么,“胡姬”一语,一般无法令用语者有同样的联想。“胡姬”二字,的确是从英语“orchid”音译而来,而关于这种花卉的专著并不难觅;较常见的如AlbertoFanfani和Walter Rossi合编的《Guide to Orchids》,材料充足,图文并茂。 事实上,施香沱先生 (1906-1990)说过,“胡姬”二字,乃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后改称“美专”,即今天的“南洋艺术学院”的前身)校长林学大先生(也是“美专”创办人)偶然取用的译名。关于这段掌故,施先生曾经具体地在《我在美专三十一年》一文中予以记  相似文献   

16.
以新霉素标记的ZYD2(NEOs)和YB2(NEOr)作为亲本菌株,培育具有双亲本菌株免疫原性的融合菌株。在溶菌酶作用下,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聚乙二醇4000诱导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利用NEO标记及亲本菌株培养条件不同筛选阳性融合子。ZYD2和YB2可分别得到95.32%和95.25%的原生质体制备率以及32.19%和33.52%的再生率。在含新霉素的麦康凯平板上传代培养获得5株稳定遗传的融合菌株。5株融合菌株可同时凝集双亲本菌株的鸭抗阳性血清。染色镜检观察融合菌株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利用双重PCR检测,2株检测到双亲本菌株部分外膜蛋白A(OmpA)基因和部分外膜蛋白H(OmpH)基因,2株只检测到部分OmpA基因,另1株检测不到任何条带。测序结果表明检测到的部分基因片段与亲本菌株的相关基因片段同源性为100%。微量凝集反应显示,外周血可以检测到双亲本菌株抗体,抗体效价在二次免疫后可以维持较稳定水平。结果表明获得5株具有双亲本菌株免疫原性且可稳定遗传的融合菌株。  相似文献   

17.
前言:华侨一词的原义:既指侨居国外的侨民,又指居留当地的华民(华人)。华侨史分期:既照顾世界史,又兼顾中国史。第一篇:古代、中古时期的南洋华侨——公元前、后至十七世纪——第一章:公元前、后至九世纪汉唐间中南交往关系与“流寓”于南洋的华侨第一节:中、南交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节:“流寓”于南洋各国的华侨第三节:作为“生口”被贩卖到南洋各国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8.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民到东南亚,掀起了中华文明在东南亚的一次传播高潮,关于随华人移民输入东南亚的中国商业文明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本人已在“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和“十六、十七世纪南洋华人移民与生产技术的传播”两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拟就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移民对东南亚语言及饮食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政的华侨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到1942年5月上旬,即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印尼)、缅甸以及太平洋上许多重要岛屿,强占土地达3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亿五千万,气焰十分嚣张。日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南洋各国人民遭到残酷屠杀,财产遭到疯狂洗劫。南洋华侨更是首当其冲,备受日寇的残杀和掠夺。  相似文献   

20.
陈六使,原籍福建厦门集美,一八九七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以务农及捕鱼为业,生有文倚、文寝、文确、科斗、文知、六使和文章七个儿子。一九○二年,六使五岁时,父母由于操劳过度,贫病交加而先后病逝。兄弟七人在兄长的带领和扶养下过着艰辛的生活。六使和文章幼年时还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念过书。后来文确和科斗在亲友帮助下出洋谋生。一九一六年,陈六使在其兄长的资助下也到了马来亚,先在陈嘉庚谦益橡胶公司属下的一个橡胶团工作。由于陈六使在集美学校念过书,有些文化水平,且年青干练,工作认真负责,半年后,得到陈嘉庚的赏识,即改派他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