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12月27日,《文汇报》摘载了《军事历史》6期,题为《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的文章,该文称:“1937年7月5日在国统区的上海《逸经》杂志第33期上,登载了一篇题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西行记》,此文早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这篇文章的发表,颇有神秘色彩,据作者幽谷称,素材是“友好”提供的,这个“友好”只能是中共党内人士。或许“幽谷”本人就是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也未可知,此人的真实身份尚有待考证。”那末幽谷究竟是谁?《西行记》的素材究竟从何而来?何以在《逸经》杂志刊载?笔者在本文要谈谈这…  相似文献   

2.
<正>1941年9月14日、15日,延安《解放日报》分上、下两部分刊登了一篇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这篇调查报告由毛泽东拟定题目并推荐发表,他还亲自撰写按语,称“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调查报告?为什么会得到毛泽东的极力推崇?  相似文献   

3.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故事,因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而流传至今。陈胜,字涉。他与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序幕。然而,历代农民战争不是被地主阶级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便是以失败告终。总结历史的教训,是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毛泽东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曾深有感触地批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二误”。 一误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当陈胜起义前还是一个雇农时,有一次对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 及至陈胜起义为王,旧时伙伴找来。开始时,陈胜未食前言,接待了他,这个人因而得以经常出入宫廷,也常常无顾忌地谈及陈胜为雇农时的贫困往事。有人对陈胜说:“你的客人愚昧  相似文献   

5.
《中共上海党志》的编纂工作从1991年11月启动 ,至200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前夕出版 ,历经了1O个春秋。全书由总述、大事记、专志3部分组成 ,专志12篇 ,另设特记《“文化大革命”记略》1篇 ,共132万字。《中共上海党志》客观真实地记述了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创立、壮大、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光辉业绩 ,全面翔实地收录了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在开展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党校、外事等方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有益经验。把这些有关党的组织、工作情况的宝贵资料入志 ,这是上海历史上的一次首创 ,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比较方法 ,也称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 ,是社会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比较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 ,便形成比较史学方法 ,又称史学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的运用 ,已有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70篇列传中有三分之二为类传 ,即一些相近人物合在一篇传中 ,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儒林列传》等 ,这就是“比物连类”的历史比较方法。在西方被称为“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 ,也将希腊与波斯帝国进行了比较研究。西方近代和当代的资产…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有一个创立过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有一个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三卷《江泽民文选》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轨迹。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以1980年8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为开卷篇,以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的批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81篇。这…  相似文献   

8.
我在重读《张闻天选集》之后,发现他拥有“三分法”观点,现在提出来,希望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张闻天选集》全书共有文章七十篇,其中涉及到“三分法”观点的就有十几篇,现在我对此作一番阐述、分析和论证。一、指出“一分为二”的说法有缺点在我们国家,“一分为二”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一分为二”最早见于列宁1915年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1949年的汉译文是这样的:“一分为二以为吾人对其矛盾组成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现在的汉译文则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为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7页)。列宁说此话是引用或者叫转述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从神学家  相似文献   

9.
陈胜,字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史记·陈涉世家》中对他有两段精彩的描写。一段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10.
<正>为官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人一直很注重官德问题,并有许多精彩论断。从“为政九德”到“十思”,从《待漏院记》到《阅江楼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针对官德的评说早已自成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抓住任何机会提醒皇帝和各级官员修“官德”,督促他们经  相似文献   

11.
<正>1973年12月23日,由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首先发起,刊登了批判“无标题音乐”的文章。接着,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响应,连篇累牍地批判欧洲古典音乐,调门一篇比一篇高,危言耸听地把“无标题音乐”提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声称批判“无标题音乐”是一场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斗争。截至1974年4月,全国报刊共发表了120余篇批判文章,规模之大、火力之猛、时间之长,可与“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海瑞罢官》和“三家村”相比。  相似文献   

12.
1927年12月下旬,在抚州崇仁县巴山镇南阜山麓左道旁边,突然树了一座牌坊,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字“赣东匪冢”。在牌坊的正中,竖着一块石质巨碑,巨碑上刻着一篇《匪冢记》。这篇《匪冢记》上有这么几句话:“有匪司令邓克中、匪旅长孙荣光、匪团长卫德标、李瑞暨营连长五十余人,匪卒五百人,杨师长如轩奉军长命来崇,诱匪于县署,聚而歼之”;“聚葬匪尸五百五十余具于邑之南阜山麓,筑冢竖碑”。《匪冢记》落款为:国民革命第九军工兵营营长孙绍虞书,崇仁县县长彭承苞撰。可是广大百姓却把这个被国民党称为“匪冢”的地方叫做“万人坑”。因为国民党歪…  相似文献   

13.
偶读《史记》,翻到萧何与曹参的旧事,油然生出几分感慨。萧何、曹参同为沛人,在烽烟岁月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后来论功行赏时,对于二人谁的功劳大,群臣争执不下。刘邦平息了群臣的争执,最后以萧何功最大位居第一,曹参位居第二但是这番“定论”也产生了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从此萧曹二人产生了隔膜——《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党史工作者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精神指导下,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历史进行了广泛而又认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表了大约600多篇文章,其中有学术价值的约200多篇,并开始出版了一批有关“文革”的专著,如《“文化大革命”论析》(金春明著)、《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谭宗级等著)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史》(高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成语,叫“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早就载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语,“下者”未必处处皆“下”,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可能会高出“上者”许多。所以,不耻下问者是智者,是哲人;问计于下者,常得上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需要领导者作决策、拿主意。为了使决策作得更加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说:“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全国揭批“法轮功”歪理邪说中来读鲁迅先生的“打鬼”篇──《随感录三十三》,就令人有这样的感觉。八十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以所谓“灵学派”为代表的一帮“鬼神论”者。他们组织学会,创办杂志,宣扬鬼神说,使整个社会罩满了妖氛鬼气。对这股反科学、反民主的浊流,当时有识之士奋起口诛笔伐,形成了“五四”运动前的一场“打鬼运动”。鲁迅先生乃打鬼勇士之一,他于1918年10月写的这篇《随感录》,揭露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鬼神论”的丑恶嘴脸。对照当前“法轮功”的罪行,重读这一…  相似文献   

17.
从“李斯观鼠”说起张秀章,孟玉生盘古至今,鼠辈一直为人类所仇视。《诗经·硕鼠》篇中曾悲愤地唱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近年来,人们把贪污受贿分子比作硕鼠,痛恨、诅咒之情溢于言表。难道世上就这样"一边倒",曾无人歌颂鼠辈?近日偶读《史记·李斯传》眼界...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第一部纲领性的光辉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1983年为止,它在全世界已经用110种文字出版了1000次以上,可见传播之广和影响之深了。学习《宣言》,首先要弄清它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贯串全书的核心思想或“红线”。《宣言》的“红线”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贯串《宣言》全书的一条“红线”①;也有的同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是贯串整个《宣言》的一条“红线”②。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应名 《唯实》1995,(11)
从南京到常州又到天目湖,乘火车又乘汽车。闲眺窗外,偶见一个“蓝梦夜总会”的店招。这“梦”字很显眼,我想起了有“梦”字的几本书:《红楼梦》、《青楼梦》、《八十一梦》,还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接着我想到:除了这夜总会,是否还有别的店也以“梦”命名呢?于是,我就一路上不看风景看店名了。在南京,看到“梦巴黎”时装广场。在武进,看到“圆梦发廊”、“天梦舞厅”、“梦圆时装店”。在宜兴,看到“梦上海酒家”、“金梦阁酒楼”、“梦蓝酒家”、“梦思酒家”。在溧阳,看到“梦芳餐厅”、“梦娜发室”。  相似文献   

20.
董亚炜 《先锋》2022,(9):35-3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全书以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党和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为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政策依据,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