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明 《中国减灾》2004,(10):13-13
2004年9月13日 ̄17日,由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办的“中国减灾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我国从事防灾减灾科学与技术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中国减灾应急系统及体系”、“重大灾害事件及评估研究”、“灾害及数值模拟研究”、“灾害及减灾救助”、“灾害及应急管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通过会议研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我国防灾减灾的任务非常紧迫,安全、减灾和应急工作已经在自然灾害救助、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一…  相似文献   

2.
在2013年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中,多种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新的科研成果的运用成为此次灾后救援的一大亮点。发生重大灾害后,只有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受灾情况,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援,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各种应急通信技术、信息系统成为灾后信息收集、传播、挖掘的有效保障。近日,本刊记者就通信技术及卫星通信系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我国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讯部原副部长杨千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今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刊记者就我国综合减灾战略和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共同组织的“中国减灾中心技术系统总体设计”评审会于 2 0 0 0年 9月 1 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出席会议并讲了话。评审组包括陈述彭、陈联寿、任阵海、姜景山院士及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航天总公司等单位的科技和管理专家 2 1人。“中国减灾中心”项目是由我国的减灾专家和灾害管理人员在十多年前提出的。其目的在于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减灾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共享能力 ,为灾害紧急救援提供科学的预测评估及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 (部长 )论坛”于2 0 0 0年 3月 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会上主办单位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就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发表了见解 ,全面论述了我国各大灾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危害 ,介绍了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与进展 ,对深入开展国家防灾减灾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与此同时 ,“中国国际防灾减灾设备、物品与服务展览会”举行。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  相似文献   

6.
2013年3月28日,第三届全国减灾中心业务交流会在四川省减灾中心召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及来自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各省(市、区)减灾中心负责人、业务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加强省级减灾中心业务建设”展开讨论,交流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需求,共享国家和省级减灾中心建设发展经验与成果。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有关负责人就自然灾害救助评估、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体系与实践、无人机遥感减灾应用、减灾救灾标准体系等领域开展业务培训。四川、江西、上海等地代表介绍了减灾中心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7.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7):4-7
在2013年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中,多种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新的科研成果的运用成为此次灾后救援的一大亮点。发生重大灾害后,只有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受灾情况,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援,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各种应急通信技术、信息系统成为灾后信息收集、传播、挖掘的有效保障。近日,本刊记者就通信技术及卫星通信系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我国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讯部原副部长杨千里。杨千里长期致力于军事通信教  相似文献   

8.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7月 2 5日 ,中国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多吉才让部长与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中国减灾中心建设地共同签署了中国减灾中心系统合作意向书。标志着双方将在我国现代化综合减灾方面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中国减灾中心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灾情严峻 ,急需开展现代化的科学综合减灾和加强重大灾害的紧急救助能力而建设的。经国家计委批准 ,中国减灾中心大楼已于年初动工 ,年底完成主体结构 ,2 0 0 1年 5月大楼建成并逐步投入业务运行。继之 ,中国减灾中心还将承担我国灾害和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系统 (即“八星计划”)的地面减灾应用系统任务…  相似文献   

10.
黄大光 《中国减灾》2010,(10):61-61
为普及灾害现场自救互救知识,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技能,8月31日下午,国家减灾中心团委举办了“掌握救护知识,服务减灾救灾”专题培训。资深紧急救护专家、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马桂林女士采用模型演示与真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各种外伤的止血包扎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沿线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危害大。为了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沿线的灾害风险与共建国家灾害应对能力,本文以几个典型国家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为例,介绍当地的灾害风险与减灾救灾能力,呼吁国际社会加强与当地的灾害防治合作。  相似文献   

12.
徐娜 《中国减灾》2013,(5):12-13
每年的5月12日,每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都蕴藉着华夏儿女对“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追思。昭示着中华民族前事不忘、共御天灾的坚定决心。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旨在提升公众了解灾害、识别灾害风险和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促进灾害、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国家减灾委、国家科委等单位专家联合发起的“灾害、环境与社会发展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4月20—23日在四川峨嵋召开。与会代表就当今灾害、环境及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并展开了广泛地讨论。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06,(12):9-9
10月28日,我作为吉林省代表参加了“社区减灾甲安行”应急减灾知识电视人赛总决赛。比赛过程充满竞争性和知识性。在准备过程巾我翻阅了大量灾害方而的读物和义献,极大地丰富了灾害和减灾知识,提高了应对灾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进全球的减灾活动,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特别工作组秘书处在今年4月发布了2001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该主题的目标是:通过实际的减灾行动,减轻地震、飓风、火山喷发、海啸、洪水、干旱及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易损性;此外,还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灾害实时、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国家防灾、抗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国家计划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减灾卫星),并建立减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将简要介绍减灾卫星论证和申请国家立项的过程,以作回顾。减灾卫星的由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01,11(3)
今年10月10日是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了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的重点减灾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张丕远 《中国减灾》1996,6(1):20-23
论中国的重点减灾区王铮,张丕远(中国科学院管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丕远,王凤慧[1]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与组合规律,并基此讨论了中国减灾的区域对策。近年来,我们收集了更多的灾害信息,对这个问题作了更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国自然灾...  相似文献   

19.
减灾资讯     
3月18日,由国家减灾委主办、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航空遥感灾害监测专家研讨会”在国家减灾中心举行。这是国家减灾委为加快航空遥感灾害监测业务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对航空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救灾响应中的作用、技术方法及其前景进行了很有价值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及推进航空遥感及其应用在灾害监测、救灾响应的业务化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航空遥感在减灾救灾领域应用良好的开端。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将依托国家减灾中心组织及具体实施航空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应用,并将…  相似文献   

20.
1国家、省市、地区综合减灾科学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之一。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的科学家们已完成了我国综合减灾的战略总体设计,并实施了综合减轻以台风暴雨灾害为例的科学系统,1995年汛期的实时试运行,抓住了我国主要的大气水圈灾害,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服务。本系统主要包括下述各部分:1.1中央灾害通信系统:它将联接国家减灾中心与各有关部委,相互交换自然灾害信息,达到信息共享,推进减灾工作。1.2国家减灾通信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