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幼华 《黄埔》2011,(6):78-79
马杰艺术简历马杰,字井龙,号清狂少年,1966年生于北京,山水画家、书法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设计师。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书画。1981年在北京书画社山水班跟随杜衡先生学习;后进入高级班跟随著名山水楼阁画家何镜涵先生学习楼阁山水;1983年拜著名画家崔森茂先生为师,醉心于  相似文献   

2.
动态扫描     
《台声》2016,(14)
正2016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博览会将于9月23日至25日在厦举行从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博览会组委会获悉,由厦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文广新局、厦门日报社、厦门市文联、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博览会"将于2016年9月23日至25日在厦门美术馆举办。  相似文献   

3.
丁宇 《两岸关系》2012,(10):68-69
9月19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喝彩阵阵。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北京梅兰芳基金会、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福建海峡电视台承办的"海峡梨园情2012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盛大上演,将于中秋节期间在两岸多家电视台播出,为喜爱中华文化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回味无穷的视听盛宴!"海峡梨园情"中秋戏曲晚会是一年一度的两岸中秋戏曲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晚会"以戏会友,以曲传情",共同感受中华古典美  相似文献   

4.
古典书画艺术中,“技”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是书画艺术创作的基本载体。在不断发展中,“枝”的追求,开始转化到讲求灵性和悟性,追求感悟和体验,主体通过对古典书画艺术的创作,实则为抒写性灵、寄托人生理想、寄慰心灵,在“技”的展现中寻找灵魂皈依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5.
张文华 《人权》2003,(4):60-60
张文华先生生于1928年4月,河北蠡县人,现任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评定委员会委员。今年75岁的张文华先生,是京城十分活跃的著名书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自幼喜好书画,工作之余,坚持研究书画,为书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离休后张文华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艺术创作活动中,进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视书画艺术为精神的乐园,做到书而乐,寿而康。读一读这篇短文,对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潘雪 《江苏政协》2015,(1):51-52
<正>2014年12月21日,备受中国书坛关注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结果在浙江绍兴揭晓。徐州市政协常委、徐州工程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仇高驰教授再次获得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艺术如同生命书法演绎人生仇高驰自幼喜爱书画,九岁开始自学书法,遵循"楷入立"的古训,先从颜真卿《颜勤碑》入手,日临三百字,寒暑不辍。后又转学篆书。篆书是从清邓石如写起的,但凡能收集到的邓石如的法帖,无不用心揣摩  相似文献   

7.
山东有着悠久灿烂的的文明.早在先秦时代.山东的先民就已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六朝以来,由于帝王的爱好和文士的参与,书画艺术在我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历代大家迭出,造就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辉煌。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无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王广义先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当代书画艺术家。  相似文献   

8.
《世纪行》2006,(3):42-43
受湖北省政协派遣,经湖北省政府主要领导批准,由省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曾世民同志任团长的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代表团于2月13日赴新西兰举办中国&#183;湖北书画艺术展。  相似文献   

9.
梨园掌故     
米喜子演戏惊四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值皇帝八旬大寿。安徽三庆徽(戏)班率先进京祝禧,下榻于韩家潭(今宣武区韩家胡同)。此后陆续进京的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住进了陕西巷、百顺胡同一带。每日在大栅栏内广德楼、庆乐园、三庆园等处演出。由于徽班阵容整齐、剧目丰富,既有昆曲、弋阳腔、徽调、汉调和皮黄腔,故吸引了广大观众,从此“四大徽班”在宣南扎根。在春台班中有位文武老生演员,姓米名应先,艺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以演“关羽戏”蜚声菊坛。自幼随父练功、学艺,十分刻苦。成年后,每日面对穿衣镜练习身段,务求准确、优美。家中…  相似文献   

10.
<正>红桥区政协书画家联谊会(简称"书画会")初创于上世纪70年代末,2006年社团登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书画会已成为红桥区政协助推发展、服务民生、团结联合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协工作的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一、把办好书画会作为基层政协履职的重要内容红桥区政协历届党组对书画会工作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天津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红桥区在书画艺术发展上有着深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基层政协,应该搭建载体,使之成为广泛汇聚书画艺术人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的重  相似文献   

11.
梁山县是鲁西南戏剧之乡。梁山枣梆,源于山西上党梆子,经历了演绎、创新,清朝末年诞生于梁山县方庙村;山东梆子亦从民间诞生、发展。梁山及周围的东平、汶上、郓城、阳谷等地,戏剧起步较晚,其起讫历程尚可忆起,现予以整理,略述其春秋史话。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出生于东部沿海江苏省一个小山村的冯锦屏,长大后做过矿工。这样一个没有接受过一天正规美术教育的人,完全靠着幼时就开始的对艺术的热爱和30多年的执著追求,却成为一位民间书画大师:他不仅对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方面进行了创新,大胆使用朱红和明黄两色,开创了华贵一派,而且还把装饰性带入中国画,使中国画从文人画的小圈子走向雅俗共赏,让不同层次、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了解、喜爱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国画历史上没有装饰性,以淡雅的文人画居多,曲高和寡,寻常百姓很难  相似文献   

13.
史霄 《中州统战》2002,(2):34-35
人杰地灵的中原沃野,真乃藏龙卧虎之地。出身豪门世家的书画大师袁柳絮先生,就生活、工作在河南省会郑州。潜心书画艺术、不善张扬的袁先生虽然早已成为世界杰出艺术家、国家一级书法大师,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今日翰墨场中只知其书画艺术精妙,不知其人其事者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4.
“书画艺术从学习到成名成家很难,但是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能放下,所以说它会是一辈子的事业,完全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从某种角度来讲,残疾人是最适合书画艺术的人群,不但可以慰藉他们的精神,还可以帮助他们自立.所以我觉得在残疾人当中推广书画艺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北京书法家刘宝明发出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国论坛》2007,(10):124-124
杜耀志,陕西省长安县人,一九四六年七月生,笔名:青龙斋主。现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中(港澳台)日、新、韩书画家友好联盟理事;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于右任书法协会会员;陕西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华慈善总会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高级顾问;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西北分院书画艺术研究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协会煤炭分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6.
梨园始末     
戏曲界有个别称,叫"梨园",演员则称"梨园弟子".这种称呼,颇有历史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唐代玄宗皇帝李隆基(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时代.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诗是遐迩闻名的,而音乐艺术也有辉煌的成就,歌舞大曲代表了唐代音乐的高度发展.歌舞大曲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大型音乐形式,包括乐队、器乐演奏、歌唱和舞蹈的综合艺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曲产生在唐代并非偶然.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大曲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自公元二世纪  相似文献   

17.
《友声》2013,(1):38-39
为弘扬书画艺术、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与合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2009年创立了艺术创作院,又于2010年8月19日在艺术创作院基础上创办了"中国友好艺术交流院",以全方位促进艺术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艺术创作和发展。艺术院成立后,开展了展览、演出、论坛、代表团互访等形式多样的艺术交流活动,为社会创作了许多珍贵的书画艺术作品。本期我们首先介绍两位艺术院特邀画家刘岳林和王春生。  相似文献   

18.
梨园幽灵     
梨园幽灵晓洲1997年11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公安分局的领导来到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后人梅葆玖的家中,将被盗的梅兰芳戏剧服饰物归原主。梅先生感激不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时间倒流至1996年9月27日,中秋之夜,为弘扬民族戏剧事业而专门...  相似文献   

19.
李萍出生于梨园世家。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爱看戏,回家后,边哼边表演。父母看她是个唱戏的料,11岁那年,送她考入了张家口地区戏曲学校。李萍长相端庄,天资聪明。在学校学艺,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四功五法”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8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工作,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李萍虚心好学,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更加喜爱自己的艺术。她在艺术上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终于在晋剧行中成为使校者。近十几年来,李萍曾在《秦香莲》、《窦娥冤》、《三上轿》、《下河东》、《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著名的书画家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逐渐形成了书画艺术中的“别体之作”,扇子由此也成了熔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精美艺术品。丰子恺先生在《扇子的艺术》一文中写道:“扇子是在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代,渐盛于魏晋南北朝。《历代名画记》中载:南朝画家蘧道愍“兼能画扇,人马数分,毫厘不失,别体之妙,可谓入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纨扇仕女图》,形象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