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皇帝相传就诞生在甘肃,故有“伏羲桑梓”之称。而大地湾遗址、麦积山石窟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盛景,更是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2.
一、甘肃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概况  甘肃历史文化悠久 ,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汉唐以来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贯穿全境 ,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考古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有10 0 0多处 ,遍布全省各地。战国、秦、汉、明等中国历史上各时代长城在甘肃境内均有遗存 ,保存比较完整 ,在甘肃境内绵延 16 0 0多公里 ;天下雄关嘉峪关雄踞戈壁 ,巍峨雄伟 ;泾、渭河流域 ,孕育了可与半坡文化相媲美的秦安大地湾、马家窑等史前文化 ;甘肃彩陶 ,以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类型和精美的饰纹而著…  相似文献   

3.
李倩  刘明远 《台声》2023,(5):38-39
<正>2月7日至12日,全国台联2023年台胞青年冬令营甘肃分营暨全国台联榆中优秀青年中华文化研学营在甘肃天水、陇南、甘南等地进行,来自厦门、江西等地的台青企业家、“蔡培辉奖学金”获奖学生及榆中优秀青年代表共36人共赏雪景、研学文化、联谊交流。此次冬令营为期6天,是甘肃省台联首次举办冬令营活动,开创陇台青年在冬季共同感受“冰雪甘肃”壮阔美景,见证甘肃经济、城市建设发展成就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甘肃地域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留下了灿若群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承载并见证了丝路文明历史.“和平友好、开放交流、包容互鉴、互利共赢”是丝绸之路文化所包含的丝路精神,探讨和分析丝绸之路甘肃地域文化富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位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摩崖为中国现存汉代摩崖精品和甘肃摩崖文化遗存的代表,在国内外有广远的影响,对其本体的文化研究正逐步走向更细微的方面,但对《西狭颂》摩崖古代题记的研究还有欠缺。一些过去无考的相关人物,如北宋僧智诠、滔山僧思苻,明嘉靖官员甄敬、冯惟讷,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必要补说辨明,这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西狭颂》的文化经济价值及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人大研究》2001,(1):46-48
甘肃文化文物资源得天独厚,如果忽视利用我们的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忽视对文化的投人,必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损失。应把甘肃这个文化资源大省、文物大省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大省。  相似文献   

7.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文化创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空间、文化资源、实践主体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甘肃是多民族及其文化聚集融合的典型场域,近年来致力营造融历史性与现实性、共同性与差异性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整合空间内的历史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样文化资源,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使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族人民在文化空间中深度参与、意义交织和文化共享。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对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实践个案和区域经验。  相似文献   

8.
陇台宣 《两岸关系》2014,(10):34-35
<正>7月23日至31日,以中华儿女文史体验营暨台湾学子丝路文化之旅为主题的台湾高校学生与甘肃高校学生结对互动交流活动在甘肃举行。本次活动共邀请来自台湾有关高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共100人参加。在活动中,两岸青年一同探寻丝绸之路,追溯中华历史,学习中华文华,了解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甘肃,体会底蕴深厚的丝路文化。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参加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受到两岸多家媒体的关注,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每日甘肃网、中央四套、甘肃  相似文献   

9.
甘肃文化文物资源得天独厚 ,如果忽视利用我们的文化文物资源优势 ,忽视对文化的投入 ,必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损失。应把甘肃这个文化资源大省、文物大省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大省。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指出 ,今后 5到 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 ,今后 5到10年 ,对于我省文化事业来讲 ,更是一个重要时期。我省在西部大开发中 ,在科技、市场、矿产资源、资金上优势不多 ,但文化文物资源得天独厚。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甘肃自古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区 ,以…  相似文献   

10.
云岗旅游节     
以“游云岗石窟、登北岳名山、看北魏文化、观塞外风光”为内容的首届大同云岗旅游节落幕了。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同云岗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一样驰名中外。云岗石窟雕刻精美、气势宏大、风格粗犷、融中外文化于一体,是大同的骄傲。大同是山西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北魏的京都、辽代陪都,历经“六帝一王”。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18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29处.尤以云岗石窟、恒山悬空寺等著名。因而具有“地下文物看大同”之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蕴,丰富的文物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经济、地理、民族以及历史等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其特殊性。近年来,甘肃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与新形势、新情况难以适应的新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甘肃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的甘肃,以其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包容万象、博大精深的千佛洞文化而闻名于世!但在甘肃,还有一个地方以贫穷闻名遐迩,这就是“苦甲天下”的定西。  相似文献   

13.
会师精神的文化内涵武志元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徐向前同志曾说过:“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中国革...  相似文献   

14.
张万春 《人大研究》2013,(6):F0002-F0002
张万春,男,汉族,甘肃礼县人,生于1953年11月,大学文化程度,资深美术教师。早年曾师从著名国画家、美术教授马唏先生。有作品在国内外专业书画大赛获奖并入编大赛画集。  相似文献   

15.
《人大研究》2001,(2):46-48
甘、肃文化文物资源得天独厚,如果忽视利用我们的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忽视对文化的投入,必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损失。应把甘肃这个文化资源大省、文物大省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大省。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力量总是熔铸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产业凭借其综合性强、参与面广、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技术水平高、知识含量大等特点,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甘肃来说,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建设文化大省。因此,要明确文化产业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科学研判甘肃文化产业总量少、规模小、特色不显著的发展现状,找准方向,理顺体制机制,治理散、乱、慢三个症状,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品牌,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建构传统、现代、新兴三者并举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打造集群产业链,走规模化集团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6)
<正>体验中华文化感受历史文明交流分享共识结下深厚友情七月流火,旅游更火。旅游潮中有多股劲流是台湾青年来大陆游学参观,体验各地风俗风味,认知华夏文明,感受中华文化。华夏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两岸青年考察了北京的京味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山东的儒家文化、中原的黄帝故里、甘肃的敦煌文化、贵州的古寨风俗等等。仅"两岸青年共同寻迹京杭运河"  相似文献   

19.
马少青 《人大研究》2005,(6):F003-F003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和谐发展,共同作用。先进文化建设在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李长春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塑造民族精神,形成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一面旗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发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通过文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发扬光大,激励亿万人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奋发有为,贡献力量,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千百年来,甘肃孕育了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地域人文精神,凝结在甘肃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中,集中表现在丰富的敦煌文化、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厚重的黄河伏羲文化、悠久的丝绸之路文化和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中,深深熔铸在甘肃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我省建设和谐社会难得的精神财富。要深入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集聚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把甘肃人民特有的精神品质体现和落实到推进发展、实现富裕的实践中,促进甘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甘肃全面实现小康必须扬长避短,走超常规、跨越式的道路。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甘肃发挥自身优势的首选战略。敦煌文化是甘肃首屈一指的文化品牌。敦煌文化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应该加深对敦煌文化资源的认识,加大敦煌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