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淑合 《人民公安》2008,(24):60-61
民警来信:我是一名八警不到一年的民警,当初由于公务员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被分配到比较偏远的派出所。由于派出所远离城市,我又人生地不熟,一直不能适应这里的工作。在学校时我是学侦查的,到派出所后领导分配我做户籍管理工作,我心里非常不情愿,但由于刚到这里,为了不给领导和同志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就违心地承担下来。  相似文献   

2.
民警来信: 作为一名警察.我有一份天生敏锐的个性。自从孩子上中学后.我就发现我前夫有些行为不轨。我前夫是派出所一名片警.负责旅店及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家里的事很少能够照料。我做内勤,工作也很辛苦,由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是我做.我心里也很窝火。有时也免不了朝他撒气.甚至用拒绝性生活的方式来报复他.  相似文献   

3.
民警来信:我是一名派出所民警,从事警察工作已经有8年了,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家庭生活也比较和谐。两个多月前,由于工作上的事和单位领导发生了争执,思想上想不通,感到委屈。而且近几年警务改革一个接一个,竞争上岗、责任倒查、绩效考核、规范执法程序等等,这些措施给我们基层民警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遇到与案件当事人发生争执的时候,领导和家人不理解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有时吃不香、睡不好,不愿意与别人打交道,压抑烦闷,打不起精神,不愿意和同事讲话,回到家里经常和妻子吵架,看孩子也不顺眼,动不动就想发脾气。  相似文献   

4.
民警来信: 我是一名刑警队的民警.参加工作已经两年时间了。怎样有效地与证人打交道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群众不配合的情况.他们明明知道嫌疑人的情况可就是不说。为此.每次去取证之前我都绞尽脑汁地预想可能会出现的情境和应对的方法,想做得更充分些,即便如此,对方也常常不合作.沟通很难顺利完成,结果令我不满。有些时候明明已经开始了沟通.但由于多种原因,中断的情况非常多.如何才能使交往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请专家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来信作为一名警察,我个性天生敏锐。自从孩子上中学后,我就发现我前夫有些行动不轨。我前夫是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家里的事很少能够照料。我做内勤,工作也很辛苦,由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是我做,我心里也很窝火。有时也免不了朝他撒气,甚至用拒绝性生活的方式来报复他,一般都是他甘拜下风。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与辖区内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店主接触。女店主慢慢对我老公也产生了感情,我老公终因抵不住诱惑,与之发生了性关  相似文献   

6.
警察开枪后的心理表现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合 《人民公安》2008,(21):60-61
民警: 我是一名刑警.参加工作已经快8年了.在单位干得还算可以.领导和同志对我都比较认可。但近几个月来,我总是心神不定.心里经常会出现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有时在聊天中听到同事们说到枪或看到同事在执行任务时带枪.心里就不舒服.甚至手会发抖。原因是今年5月.我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开过枪。  相似文献   

7.
《人民公安》2008,(13):52-53
民警来信:我是一名社区民警,工作非常辛苦,整天没有喘息的机会,忙完了这事,又有那事,有时不由自主就会烦躁,经常发怒,有时回到家里也很烦,家人也经常抱怨。我自己知道这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可就是控制不住.我是不是天生就爱发怒的人?您是否能够告诉我一些减少发怒的方法?不仅我需要.我想其他像我一样的民警也同样需要。  相似文献   

8.
来信一: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的注意力总不能集中,上课和自习的时候常常分心,看书看了半天,结果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看进去,有时正想着刚发生过的事,却似乎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大一的时候,晚上要躺在床上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入睡,那时我还以为是第一次走出家门不习惯的缘故,但是现在仍旧没有好转。现在心里感到很烦,您能教我一些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方法吗?  相似文献   

9.
民警来信:我是一名交警,在一次执勤过程中与一名醉酒司机发生了冲突。他不但不配合检查,还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将酒精监测仪夺过去抛出很远,随手又打了我两个耳光。我和他发生了厮打,手被他咬伤,衣服也被他撕破。虽然事后这位司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件事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我现在特别害怕单独上岗执勤,见到司机把车停下来我就有些紧张,防御心理立刻出现。在检查的过程中,有时不知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记得刚当指导员时.一次队务会.我对分队建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但均被分队长当场否决,当时.我感到非常尴尬。事后找分队长谈心了解到.由于我对分队情况了解不深入.会上讲得不太切合实际.会前又缺少及时沟通.因而导致认识不一致、意见分歧。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我们彼此消除了误会,关系也融洽了。这件事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任党支部书记,应该主动与副书记搞好团结。  相似文献   

11.
那一个春天     
高永明 《人民公安》2011,(20):45-45
想起奶奶的病逝。我的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和沉重,因为我不知道在奶奶临终前,我是做对了一件事,还是做错了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无忧子:你好! 我的好朋友最近很苦恼,她和她男朋友都刚刚大学毕业,她留在了武汉做公务员,而她男朋友却回到原籍一一深圳,茬那边找了工作。我的好朋友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她计划两年后辞职或调动,现在他们尽管每天通电话,休假还可以见面,但是她还是害怕他们的感情两年后转淡,而且她很不开心,等不了两年,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如果她现在辞职,又担心到深圳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也怕贸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无法适应,或许会更痛苦,付出这么多,还不知道是否值得;另一方面她在单位里没有同龄人可以交流,感到非常孤独,很不快乐,希望立即离开,所以在工作上无心进取。也许她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常常羡慕那些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总感到自己找不到幸福,有些忧郁。  相似文献   

13.
就"事"论事     
杨洪立 《传承》2004,(2):43-43
一些人总是没事做,一些事总是没人做,没事做的人总不愿干没人做的事。没事做的人总是没事做,做事的人总有做不完的事,于是做事的人便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没事的总是盯着干事的,对干事的人做的事评头论足挑毛病,结果使干事的往往做不成事、做不好事。有些人专心致志埋头干事,有些人无所事事却又总爱无事生事,生事的人总比干事的人需要忙活的事多。有的人干了一点事就成了了不得的事,有些人干了很多事也未必算个事。不干事的往往没有事,干事的却常常总有事,于是人们便都愿意不干事。干“正事的常常干不该干的事,干邪事恶事的却常常干“善事。提…  相似文献   

14.
来信 作为一名警察,我个性天生敏锐。自从孩子上中学后,我就发现我前夫有些行动不轨。我前夫是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家里的事很少能够照料。我做内勤,工作也很辛苦,由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是我做,我心里也很窝火。  相似文献   

15.
运从口入     
我们生活的经历常常告诉我们,不要犯错,正确地做事。但是,现实是,一个人做得越多,犯错的次数就越多。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因为错的对象都不存在了。由于认为错误是一件令人羞耻和难堪的事.我们经常陷入“宁可不做,千万别错”的退缩中。而我却认为,错误远远比正确要有价值,原因是:  相似文献   

16.
我做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已经多年,在设计画版的时候,由于文章的字数多寡不一,经常会碰到版面留有空白的地方。这些空白少则百十来字,多则二三百字,这就需要用心去挑选一些精短的文字或简练的题图补填上去,以保持版面的完整,同时也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这些被用作填充版面空白的文字或者题图,自然就成了“补白”。画版时被我常常用来补白的“材料”,内容形式不拘,有时是一篇极其简短的杂感,有时是一首满含哲理的小诗,有时是一段诙谐幽默的笑话,有时是一幅拙朴抽象的插图,有时则是一段意蕴深邃的警句格言……由于是“补白”之作…  相似文献   

17.
王淑合 《人民公安》2009,(10):62-63
民警来信: 我是一名非常敏感的警察.由于父母离异.我从小就跟姥姥在一起生活.但在我10岁那年姥姥因病去世了.我只好跟着舅舅和舅妈一起生活。为了得到大人的喜欢,我很听话.主动收拾房间、做家务,大人们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自己也很要强.在学校期间一直都担任学习委员.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公安院校。工作后自我要求也很严格.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但在工作中我有个毛病总是折磨着我.那就是爱猜疑别人。只要领导对我的工作不满意.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生不应该为索取而生活,而是为贡献而生存。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讲究积德行善,乐于助人。现在,70多岁的我力争在晚年做些帮助别人的事,做了心里感到开心和快乐。我是帮过很多人,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比我已帮的人还要多,像我一样济困的人也很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一生不应该为索取而生活,而是为贡献而生存,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是道教信徒,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讲究积德行善,乐于助人。闲在70多岁的我力争在晚年多做些帮助别人的事,我认为做了比不做要好,做了心里感到开心和快乐。我是帮过别人很多,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比我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支部生活》2009,(7):63-63
古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然而,不“做贼”的人有时也会心虚。办公室有人丢手机了,这本来不关老郑的事,但在同事对此事议论纷纷时,他感觉大家是在议论自己,心里就像真的偷过手机一样忐忑不安,面红耳赤不说,大热天里还出了一手的冷汗。这样的表现自然被敏感的同事察觉,开始把怀疑重点转移到他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