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顺势应时,经济文化一体化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文化就是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升经济文化内涵与强化文化经济功能良性互动发展,着力提高旗域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是实现富民强旗、走进前列,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绿色乌审的必由之路。一、立足文化资源禀赋,用抓经济的理念抓文化  相似文献   

2.
《思想工作》2008,(11):15-15
近年来,我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步入全区前列。2007年,全市GDP实现1150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财政收入从“十五”初期的15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率先在全区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国文化先进旗4个,自治区级文化先进旗1个,全国文化先进集体4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旗和先进单位各1个。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鄂温克旗按照上级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均等化。一、加大投入,推进"馆、站、室"工程。鄂温克旗作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已拥有旗县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10个苏木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70%建有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馆、名人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品已逐渐成为阿巴嘎旗的一个文化符号、民族群众发家至富的一种途径、旗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但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品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继续发展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品事业,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断传递的创造性成就、目标与观念。民族教育的形式多样性、内容再生性与功能规范性等特征显示出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从自发到自觉的文化认识过程。文化共生下的"民族教育"内涵不应是人们狭义认识的"少数民族的教育",而应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汲取各民族文明成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与提升,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布仁 《思想工作》2004,(7):22-22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近年来,自治旗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以建设奶业大旗、工业大旗、生态大旗、旅游大旗、文化大旗为内容的“五个大旗”建设工程,促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一、八十公里奶牛带建设带动奶业大旗工程。从1999年开始,“80公里奶牛带”奶源基地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旗委、旗政府为加快奶业及畜牧业的发展创建政策平台,抓龙头、带基地、连牧户,通过加大投入、项目支持、招商引资以及鼓励牧民自筹等方式,奶源基地建设速度加快,高标准、规模化养殖的奶牛小区蓬勃发展,鲜奶产量逐年上升。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民族文化的失真是民族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价值观的蜕变、文化传承的断层、民族文化环境"原生土壤"遭到破坏和开发的模式化等方面。应该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生态博物馆和"前台、帷幕、后台"功能分区模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对话不仅是在同质化与差异化并存环境中的生存智慧,还是多种关系走向和谐共存的发展目标。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给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民族学生与非民族学生在走向全球还是坚守地方的迷思中寻到了一条打破"非你即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荣之路。在宏观上可以使民族地区用"美美与共"的文化对话理念参与到区域对话、经济对话、教育对话中,并以此推动民族教育工作新发展新跨越目标的实现;在微观上可以促进民族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其地区文化自觉力和身份自主性,进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国家人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  相似文献   

9.
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实施以来,全区各盟市从各自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理论研究及文化节庆活动,并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展示各地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本刊编辑部通过各盟市特约记者,调查收集了今年1—8月以来由各盟市委、政府,旗县(区)委、政府和两级宣传部所主办的文化理论研讨会和文化节庆活动以及2003年以来各地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闫波 《思想工作》2009,(6):16-16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莫旗)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是全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这里是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和渔牧农耕文明汇聚之地,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繁荣文化事业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澜沧县在实施"拉祜文化名县"战略中,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拉祜文化中心"目标,着力打造和弘扬"拉祜文化"品牌,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相结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六",即:"六保障"、"六举措"、"六促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全球化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运作原理和实际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其"开发、创新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民族现代化,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特色发展道路.并指出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多姿多彩,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导入、诠释了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单元、民族文化体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并从这三个方面论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认为贵州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三者兼顾,三管齐下,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4.
鲍宗豪 《政策》2003,(4):42-43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削弱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主权,输送西方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企图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通过维护民族文化,消除"全球场"中文化发展的不平等、不公正性,保证和实现世界新文化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旅游业已跃为全球发展最迅猛、产值最高的产业。三亚市是一个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不能缺了民族文化这一块。天涯海角游览区是驰名海内外的旅游景区,如果将其与天涯镇的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在一块,实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那么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绿色文化和蓝色文化、山水风光和海滨风光互补性最强阵容的世界旅游圣地将出现在美丽的"天涯海角"。  相似文献   

16.
赵家华 《创造》2003,(10):43-45
滇西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经济资源优势。未来云南的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一个"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三角区",以整合滇西丰富的文化、旅游、经济资源,形成一个具有综合实力和独特魅力的大口岸,去应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形成、完善、发展,以及中印两国关系不断正常化以后的新形势。一、"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三角区"的基本构架:(一)以保山、瑞丽、腾冲三个城市为"三个点",以滇缅公路"保--瑞段"、"保腾公路"和"腾瑞公路"为"三条边",构成"滇西口岸文化旅游经济区"的"三角"形态。(二)把"三角"沿线各城市和相关区域放到"滇西…  相似文献   

17.
程林辉  张强 《桂海论丛》2014,(2):126-129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应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结合广西区情、体现广西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突破、民生为本、资源整合、多元发展、培育市场、人才优先"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广西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邢易 《创造》2013,(5):54-55
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已经走过十七个年头,其历程与云南民族的历史一样独特而多样,能对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思考生命、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提供启迪与帮助.但由于缺少话语能力,长期以来,云南民族文化在各种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东西逐渐湮灭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日渐富裕,人民的有效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发展成产业的条件日益成熟,一些地方借助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震撼了云南各界,云南民族文化的巨大产业潜力逐渐受到关注.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1996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文化立省、科教兴滇、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让文化融入经济,把民族文化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云南建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强省"为目标的民族文化大建设战略,并领导全省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践活动.为更好地实现目标,省里和各州、市、县也纷纷制定规划、纲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深化相关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建设.2008年4月,省里又在民族文化建设规模达到大省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五年来云南一直按这一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杨自新 《创造》2003,(12):39-40
一、德宏具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1、内涵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德宏是祖国西南边陲一块神秘、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孔雀之乡,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德宏作为傣族文化圈的发祥地,是黄河文化和恒河文化的交汇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即有"滇越"、"乘象国"的记载。唐宋是宋"金齿"部落属南诏和大理国管辖。明中期,在勐卯一带兴起了强大的傣族思氏封建领主政权。自元末起。中央王朝在德宏傣族地区设立土司,明清发展为10个较大的土司区域。由于中原文化、外来印度文化和本地传统的文化不断交汇,使德宏少数民族文化呈现…  相似文献   

20.
张云德 《人民论坛》2012,(17):148-149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的"民主化"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民主化议题,认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主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民族性应该是民主文化的主体和精髓。丢弃民族文化、主张"拿来主义"的做法,会使文化的全球化偏离"民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