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宇 《前沿》2010,(13):156-158
上世纪90年代,来自欧洲、澳洲和美洲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语言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诞生了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本文拟从蒙古族语言文化的生态观对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作初步探讨,进而得出建立蒙古族语言文化生态平衡系统的必要性及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2.
焦克源  王瑞娟  苏利那 《前沿》2008,(11):146-149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在迁移人口的同时引起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从人口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理论思辩的研究方法,在对内蒙古孪井滩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蒙古族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考察表明,蒙古族文化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均表现出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国庆 《前沿》2014,(23):92-94
当今,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流失极其严重。大多数蒙古族学生不知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甚至有些中小学的蒙古族学生连"成吉思汗"是谁都不知道。蒙古族历史文化严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蒙古民族教育制度不完善,国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相关法律的缺失。因此,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法律保护问题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志远 《前沿》2009,(10):103-105
随着全球化的深层次推进必然给草原文化带来冲击,如何在 全球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平衡,是摆在蒙古族高等教育面前的严峻的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具有增强蒙古族的凝聚力、提高蒙古族民族精神、培育蒙古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强化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意识等育人价值。因此,蒙古族高等教育要传承草原文化,具体体现在目的、功能和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席锁柱 《前沿》2014,(11):197-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独特魅力的种群识别符号。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或更广范围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本文以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分析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保护与发展目标、原则、主体、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俊虹 《前沿》2011,(23):212-215
蒙古族崇拜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和谐共处这样一种生态观。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分析、论述蒙古族生态观念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其中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态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蒙古族传统设计中,成为维系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吸收科尔沁地区其他部落与民族文化而发展形成的蒙古族区域性文化。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的腹地,其城市综合实力和知名度的提升与科尔沁文化息息相关。近年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尔沁文化方面做了相关探索,提出了相关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王晓卉 《前沿》2013,(7):157-159
民族服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民族形象的标志,凸显民族化和个性化特征。蒙古族服饰作为民族服饰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面貌。了解蒙古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对蒙古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丽萍  李文慧 《前沿》2014,(21):197-199
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态度及使用行为,反映着蒙古族大学生网络社区的融入程度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接受程度。笔者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已经进入蒙古族大学生视野并得到他们的广泛认知;大部分蒙古族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能够接受并能或多或少加以运用。笔者认为,蒙古族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不是客人,他们对网络社区采取了积极接纳和主动融入的态度,对民族文化之外的网络文化体现了较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贾瑞光  胡艳霞 《前沿》2011,(4):139-141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对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蒙古族栖息地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以游牧为主的独特生活方式,使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体育文化。那达慕文化就是体现蒙古族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那达慕",蒙古语义为"游戏、娱乐、游艺",也作"戏弄、玩笑"解,旧时还含有"赌博"之意。传统意义上的那达慕包括三项竞技(摔跤、射箭、赛马)、歌舞以及其他各种游戏、娱乐活动,是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11.
郝文秀 《思想工作》2005,(12):26-27
参观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蒙古族民俗文物陈列室,就如同走进了长长的历史时空隧道。300多件精美的蒙古族民俗文物,构成了一个英雄民族历史的长廊,映印着一位草原赤子对蒙古族文化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12.
刘荣臻  包羽 《前沿》2011,(11):153-156
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具有生态适应性、文化负载性强、以牲畜饲养技术为核心或基础、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占据主导地位等特征。对自然的顺应和对于畜产品的物尽其用的利用,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使之成为生态化的技术。而蒙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根植于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等,则使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形成和保持。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对于草原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起源与发展来看,蒙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多元化,这种文化反映到图案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蒙古族丰富的图案艺术背后是对北方草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汉、藏等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口头文化。2005年,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泉州、漳州、厦门三个设区市的范围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07年6月,福建省编制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确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目标,制定了具体任务、相关项目和政策措施,以有效指导和统筹泉州、漳州、厦门的文化遗产以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鲍晓艳 《前沿》2011,(7):162-164
蒙古族文化中含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平等思想,我们认为"两个平等"是公民意识的内核,因此传承蒙古族文化是培养人们树立"两个平等"公民意识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也是传承蒙古族两个平等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包扬 《前沿》2011,(9):157-161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生活环境、故事情节等生活现象的影片。从审美学角度分析,在形式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广泛运用大远景、远景等景别,并大量运用叙述性蒙太奇、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色调冷暖对比明显;在形象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塑造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母亲形象、父亲形象、可汗形象、英雄形象、马的形象;在意蕴层上,蒙古族游牧文化,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渗透在影片中。另外,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找寻理想家园、尊崇生老病死和关注环境问题等方面凸显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了解蒙古族题材电影美的共性,才能找出其价值认同点的所在,才能使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卉 《前沿》2008,(12):91-94
喇嘛教从十三世纪开始接触蒙古族上层阶级,到十六世纪阿拉坦汗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无处不入地渗透到蒙古族精神文化的各个角落,喇嘛教的思想也统治了蒙古族的精神世界。虽然喇嘛教对蒙古族人民起了麻醉作用,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蒙古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礼仪音乐是对蒙古族民俗礼仪音乐、乡俗礼仪音乐、宗俗礼仪音乐的整体性称谓,礼仪与音乐的结合研究旨在基于音乐表现与现实生活的高度吻合性,提取由社交、节庆、宗教等社会活态性文化自然催生的音乐样本,观览少数民族礼仪结构之中的音声景观。对此,本文通过探讨蒙古族礼仪音乐的民族经验杂糅、文化迁移职能以及人神同构隐喻,揭示蒙古族礼仪音乐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互涉内蕴。  相似文献   

20.
生态维护之文化剖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乌江中上游、清水江流域、麻山石漠化山区三个地区的民族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证明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进而指出生态维护的内容分为泛化生态维护和具体生态维护两个方面,二者内容和对策理当有别。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或凭借文化要素嫁接建构起来的族内文化要素制衡,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