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提供最直接服务的核心人员,寄养体系中儿童社工的个人素质、职业技能、专业化程度等关系着寄养工作的成效与儿童的切身利益。美国儿童寄养中社工的主要职能为个案管理和社会心理诊断,同时接受儿童福利机构和青少年法庭的监督,并以咨询师、治疗师等不同角色与寄养儿童、原生家庭、寄养家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孤残儿童是弱势群体,在生活和心理发育方面需要社会予以特别的关注与保护,并且历来都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对象,也为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所支持.家庭寄养,作为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在充分保证孤残儿童的个体权利得以实现的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构件.本文试以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为例,对在家庭寄养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的职能予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家庭寄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广泛推进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模式,文中以全国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为背景,分析了新疆某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福利院院舍式照顾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如儿童的社会化水平较低、福利机构经费不足),已不能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各地开始探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目前该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但这一模式发展尚不成熟,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洛阳儿童福利院为研究个案,结合洛阳市家庭寄养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达到进一步提升家庭寄养工作水平和实施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传统儿童福利服务的主要方式,机构照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寄养作为新型的孤残儿童照顾方式,越来越突显它的重要意义,开始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改革的重点.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体现了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在价值、目标、政府的角色、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失去双亲或单亲的儿童因其特殊的经历和遭遇成为弱势群体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孤儿成长的特殊环境往往造成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缺陷,难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针对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和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孤儿社会交往的服务制度。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长期探讨的问题。“德仁苑”作为新型集中寄养制度。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补充。笔者以共青“德仁苑”为研究范本,通过质性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围绕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待孤儿的同辈群体交往能力,孤儿与其家庭,孤儿与学校,孤儿与收养机构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德仁苑”儿童的社会现状。揭露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对“善恩园”的孩子家庭教育调查为基础,试图阐述家庭缺失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何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使缺陷家庭的孩子得到完整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8.
韩国儿童福利系统基本建成并在《儿童福利法》中明确规定,该系统以保障儿童福利使儿童能够健康出生和快乐安全成长为目的,以儿童及其保护者、家庭为福利对象,由国家、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保护性服务和支持服务(包括综合支持、自立支持、寄养家庭支持),建立了规划计划、监测评估、审议、协调、培训为一体的系统化儿童福利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来我国制定《儿童福利法》应规范规划计划制度、监测评估制度、合作协调制度、信息收集与研究制度、培训制度以及扶持与优惠制度.  相似文献   

9.
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家庭理财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儿童理财教育,多数认为从小学阶段开始理财教育为宜,但同时普遍感觉缺乏有效手段。家长非常重视理财教育中“德性”目标和内容,不重视以挣钱为动机的“尝试投资性”内容。部分家长对孩子拥有个人财富采取谨慎态度,监管严格且方法单一。建议加强理财教育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财教育课程;分类指导家庭理财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和家庭不良财富观念干扰儿童理财教育。  相似文献   

10.
济南“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是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家庭服务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企业”称号。阳光大姐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多层面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提升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完善管理与优质社会服务。阳光大姐的职工文化建设展示了多层视角;其重大社会贡献是彻底颠覆了传统保姆式的家政服务旧模式,使家政服务具有了新功能、展现了多元魅力;阳光大姐的职工文化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企业效应和社会贡献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平 《理论前沿》2008,(16):19-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是由“三农”问题衍生而来的,涉及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建立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岳金顺 《工会论坛》2011,17(1):49-50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本前提。只有企业的每个职工家庭都和谐了,和谐企业的创建才有望实现。首先要提高社会成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社会各界都应关注和谐家庭建设,形成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机制和环境;企业要发挥职工个人在创建和谐中的重要作用,职工心态是营造和谐家庭的基础,家庭友爱是家庭和谐的关键;企业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创建和谐家庭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结合企业发展为职工“送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送亲情”活动。企业与职工家庭齐努力,实现和谐企业与和谐家庭的共建共享、共同和谐。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调研,验证其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从而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自身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改善“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以期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儿童语言早熟作为社会化的一种表征,是儿童语言社会化的畸形,对儿童的危害表现为影响生理发育、减弱智力水平、降低交际能力、增多越轨机率等方面。父母的“怂恿”与“无暇”、媒体的“诱惑”与“误导”、信息的“轰炸”与“灌输”、传统的“作祟”与“秉承”等社会性因素引发儿童语言早熟。家庭社会工作从问题个案辅导、亲子关系构筑、支持网络搭建等三个方面形成立体式干预策略,帮助儿童矫治语言习得,全面地、持久地解决语言早熟问题,顺利实现儿童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中美家庭道德伦理观与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家庭注重情意至上,传统的中国家庭属于“义子型”,强调仁爱与服从,现代中国家庭呈现出“远离”倾向;而美国家庭注重理性主义,属于“夫妻型”,强调公正与自由,而且越来越呈现“感情回归”倾向,导致中美道德伦理家庭和教育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流动儿童城市融合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涉及程度深。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分析,流动儿童身处无序化的家庭生活、边缘化的学校教育、污名化的社会境遇等构成的城市“非融合”状态,生存于对社会支持功能性独特需求与社会支持结构性稀缺供给形成的张力之中。只有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促进流动儿童顺利地实现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17.
托护(looked after)青少年是指父母无力监护、监护不力以及受到家庭虐待的青少年。这类由政府专门机构或寄养家庭收养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多样。Utting等人(1997)认为,被托护的孩子比同龄的普通孩子更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复杂的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广大青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理想信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文化认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一体多元”为主导,构建和谐文化环境;努力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对其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对“善恩园”的孩子家庭教育调查为基础,试图阐述家庭缺失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何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使缺陷家庭的孩子得到完整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性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家庭性教育严重不足并且缺乏主动性;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女轻男”的倾向;害羞心理是家庭性教育的主要障碍等。建议家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重女轻男”观念,勇于挑起家庭性教育的重担,同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克服害羞心理,密切配合学校,搞好子女的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