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纵观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调整,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辩证看待矛盾的"变"与"不变",从而全面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建党96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带领全国人民在把握时代脉搏中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新定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发展建设实际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做出的科学判断。我们要牢牢把握"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高,网络成为人民生活的新空间,人民对网络需要和期待更高。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发展互联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互联网造福国家和人民"。建设网络强国,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社会政策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视角,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民生需求的新变化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出了社会政策创新发展目前的重点是以缓解当下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为突破口,长远目标是立足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在更高水平的发展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矛盾的需求主体、需求表现、供给状况都发生了新变化。要深入学习和领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哲学根基,坚持实现人民美好愿望的价值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以此来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包含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层次,丰富了"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把对经济发展的事实判断转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切实解决新矛盾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举措,把握人民与解决主要矛盾的对立统一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不是偶然,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的"问题域",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作为力图"改造世界"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指明了美好生活的通达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全新研判,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这一表述的内涵,需要站在中国政治发展的角度,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中,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迁凸显出的阶段性特点。立足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从需求侧看,已经从"生存型"向"自我实现型"转变;从供给侧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凸显了新问题。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体现在三个维度:坚持人民立场;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这一重大判断可以看出,发展时代发生了变化,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由需求侧转化为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正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而量身定做的,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促进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要在新时代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也就需要化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既满足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现实需要,又推动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民主政治制度。可见,协商民主一方面就是人民的美好政治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制度。新时代协商民主的实践也将通过其积极作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执政党如何确定自己的道路、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点和出发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更迫切的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人的需要是"现实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全面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业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认识"人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在十九大上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它是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要求,它要解决的是人民最关心和关注的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理解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内涵,准确把握其意义,对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对民族的复兴都有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生态自然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各种物质生活条件都在加剧恶化,阻滞了人们在生态世界中实现美好生活的诉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鲜明地体现了发展与幸福、经济与生态之间深刻的矛盾。生态文明程度作为社会衡量公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尺度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然追求,研究马克思生态观的美好生活意蕴对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来看,面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正确理解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生产,必须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升为一个规律来认识,努力把握好这个新逻辑。以面向美好生活的认识逻辑、价值逻辑来指导和规范城市空间生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以面向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发展逻辑来落实城市空间生产,有利于真正实现和增强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新要求,对于信访工作来说,我们应该厘清长期以来信访中存在的困境与困惑,积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信访体制机制。本文从近年来信访的现状及困境入手,在对信访功能进行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方面提出完善信访体制机制的措施,在"基层探索"方面提出加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本质特点是经济过剩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以全面生产代替片面生产,以自由个性代替"有钱任性"。这要求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身有其不同层次,并按层次变化形成不同结构,有待整合;另一方面,所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存在自相矛盾的内部关系,突出表现为个人物质利益与社会精神追求的对立,亟须超越。只有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部结构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才能理解:第一,"美好生活需要"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克服需要异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第二,超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必须吸取发达国家利润至上和消费社会的经验教训,处理好"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也制约了人民群众进一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引,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遵循,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加丰富的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为理论基石。回顾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即遵循供给侧方面社会生产全面发展趋势的同时,立足需求侧方面人民需求全面满足的价值取向。遵循这一主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呈现出一定的建构特性:即把握规律性,突出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富于变动性,突出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坚持人民性,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立场;注重中和性,突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对我国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