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时间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时间的表述主要有两种的形式,一种是客观化的时间,如古典哲学!另一种则是绝对主观化的时间,如康德哲学。人们总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思考、认识对象上来领会时间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经济学时间观与演化经济学时间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新古典建立在机械决定论基础上的静态无人时间观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都强调时间的异质性、动态性与过程性特征,突出人在时间中的地位。马克思经济学的时间观建立在自己的哲学基础之上,将人的创造活动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并衍生出与人的自由与时间的关系这类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命题。演化经济学则受现代创生性思维时间观的影响,强调历史累计性和过程信息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它经历了形成、演进和解体三个阶段,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特点,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及其教育价值观的透视,总结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教育观。二是德智统一观。三是内在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时间的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的前提,而对人的理解又决定了对时间的认识。以时间问题为线索,可以探讨西方思想中的人学思想,追问中世纪中作为救赎史的历史的产生及其内涵,论述近代与现代哲学对历史的规定。这个思想的进程同时也将时间展开为救赎史时间、抽象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私人时间,以及作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扬弃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时间     
本文从历史时间观念的演绎、历史时间的主客观范畴、历史学时间和历史学家的时间四个方面探讨了历史哲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时间问题的历史和主客观范畴 ,时间对历史学学科和历史学家特征形成的影响。指出时间范畴的历史涵义、认识论、方法论功能以及文化史内涵是历史学家的常规认识 ,而历史学家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努力 ,应当深入历史时间范畴内部的哲学内涵去认识历史时间的份量 ,结合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自然科学等等学科新的时间概念 ,架构完整的历史时间的理论体系 ,推进历史学向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牛顿经典力学伴生的绝对时间观演化成为一种机械时间观,机械时间观在现实生活中呈现为测度时间,而对世界机械化解释的反对可追溯到近代德国自然哲学。现代意义上对机械时间观的批判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怀特海的过程时间观。怀特海的过程时间观是建立在其过程本体论的世界观之下的,主张以“过程”取消“绝对存在”,是对牛顿机械时间观更深刻系统的批判,也是对柏格森绵延时间的一种发展。怀特海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个现实实有不断合生和转变的过程,基于过程的事件才是时间的本质。绵延不仅是时间的特性,也是自然的特性。事件就是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现实实有的过程。时间不仅处在自然的流变之中,同时也处在心灵的流变之中。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哲学“理智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孔子之学是中国这一哲学传统的集中体现者.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成德”的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集大成”的意义.这一“成德”的哲学具有浓郁的“实践理性”.其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  相似文献   

8.
科学矫正观的出场,需要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正确认识其哲学基础、哲学背景和哲学价值。以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下的矫正实践,促进科学矫正观的构建,为罪犯矫正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科学矫正观是对传统改造模式的哲学反思和扬弃,实现了科学矫正与传统改造的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10)
斯宾诺莎与萨特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但是二人从不同方面强调了人的自由。萨特认为自由是人存在本身,其自由是立足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而斯宾诺莎则把理性当作自由,他的自由是把"上帝"作为真观念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将二者的自由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明辨自己人生中的是与非、取与舍、得与失、为与不为。  相似文献   

10.
张海燕 《新东方》2012,(5):22-26
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的转型,是近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转变,其中时间观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时间观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从自然时间到商品时间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时钟和劳资契约。时钟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是工商文明的时间观的技术象征,资本—劳动契约是时间商品化的制度保证,时钟时间与资本—劳动契约共同造就了时间商品化,而时间商品化,可以说正是现代工商文明时间观的显著特征。在当代中国,"超稳定结构"造成的"文化迟滞"使得两种异质的文明和时间观仍将在当代中国长期共在,因此,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共在,仍将是今后文明、文化研究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通过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显著影响,向世界宣示了两个亚洲大国的崛起。然而,各自庞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现代化将是一个异常艰巨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决定了双方在文化价值、公民道德以及国家政治理念等方面展现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的日益侵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容忽视,通过对阿昌族民族体育活动耍青龙、玩白象的起源、活动平台和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功能,从而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普及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真正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哲学成果的结晶,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李书巧 《桂海论丛》2011,27(5):64-67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经历了盛极而衰和重返复兴两个阶段,基本理念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优先原则,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社会正义——平等的强调,这意味着西方政治哲学主题从"自由"到"平等"的重大转换。社会正义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主题,各民族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必须特别关注,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儒、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性哲学乃至教科书的辩证唯物哲学,相继都陷入信任危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频现哲学话语危机。所幸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激发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哲学观念和理论形态上都具备论说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话语潜质。所谓实践地论说发展,意在回归实践立场,充分汲取“中、西”诸家哲学话语的合理因素,深入阐释扬弃“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实践机理,从构建优良社会生态人手,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实践提供话语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从周边安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出发的战略决策,为滇缅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云南从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中提出了建设"五大通道"的目标,缅甸是云南目前最大的对外经贸合作伙伴,滇缅经贸合作要在巩固传统领域和优势产业合作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缅甸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上,加强对昆明—曼德勒经济走廊的研究和国际大通道建设,争取把瑞丽—木姐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示范区,发挥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及其以前的本体论是一种显性的实体本体论,具有实体本原观的思维方式和体系哲学的方法两个基本特征。现代西方哲学试图超越实体本体论,却只是隐去了实体本原观,其哲学方法与传统本体论是一脉相承的,可称之为隐性的实体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本体论上的真正变革,既告别了实体本原观,又抛弃了体系哲学方法,是迄今为止惟一科学的本体论形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上的出发点,而不是理论推理的逻辑起点,故实践本体论仍是一种实体本体论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有自己的瓶颈,突破困境就能开创更好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表现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以及四条开展研究的路径均面临各自的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步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没有直面现实、融合好传统文化以及缺乏学术交流,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呈现综合性研究、分支性研究、个性研究并进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文科学的经典著作及其核心观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关部分有所提及,并给予了适度点评,涉及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思想精髓和思维方法,尤其是蕴涵其中的人文素养,而不是满足于记住他们只言片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李兵 《思想战线》2002,28(4):6-8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论坛哲学”和“讲坛哲学”的二元格局。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学理上的原因。对此 ,既要充分估计其积极意义 ,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弊端和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今天 ,应当在保持“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必要的张力”的同时 ,努力寻求二者在发展上的平衡 ,从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