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理论》2015,(25)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必然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10)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懂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内涵。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马克思探讨了自然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蕴含着生命价值、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三重意蕴的人化自然观,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就生命价值而言,具有地位优先性的自在自然和人类自身共同构成了平等的价值主体;整个自然界自身直接创造了自然生产力,人化的自然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部人类史是自然不断向人生成的过程,自然的生态价值在于其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指标,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对象化活动即实践为中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自然界、人类活动和社会历史领域来把握,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促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从"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中,以人性生成为视角历史地把握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贯注了人的生命完善的价值祈向。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自然地实现,为此,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首先,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5.
生态问题是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不和谐不仅反映了入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超越自然界的悖论。现代资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人类发展的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生态的资本化加剧了生态恶化,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政治中的民主、平等和社会矛盾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辩证地考察了资本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极对立的机械思维方式。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尝试资本的社会化变革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和谐到近代的冲突和对立,再走向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艺馨 《学理论》2015,(4):88-89
在人类学大师马克思的眼中,人类的身体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为有机的身体,这一部分的身体是人体本身,而另一部分则由自然界来提供,是无机的。这样的组成是人类自然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的有效方式。这样的理论在现代生态学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展现,并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文主要关注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并在结合大量实际社会情况的背景下,对如何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赞同与认可。  相似文献   

8.
张笑扬 《理论导刊》2020,(5):107-111
从自然中毫无控制地攫取和掠夺是消费意识形态化的强制驱动,是技术"敌托邦"式扩张的重要表征,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和生态的惩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祛除工业文明的弊端,消除消费符码操控,将炫耀式、无意识、虚假性欲求转变为真正的人类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视角,将人类中心主义遮蔽下的自然界升格为人类无机的身体,通过"两次提升",实现"两次和解",发展积极、良性的生态文明形态,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无以复加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呈现出无视生态的绝对理念倾向;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符合生态整体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向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当今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想使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建立把现代的发展与将来发展结合起来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的人化看智能化唐殿豪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然的人化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线。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人们智能不断得到提升.自然中的智能因素也在扩展,主客体的智能化趋势更为凸现。一、自然的人化:人的智力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自然界是对象性人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人类社会走向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并为了这个目标提出了人类要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必须联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 ;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 ,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 ;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 ;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 ,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向人们提供了认识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 ,从而为当今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 ,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存的悖论与发展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生存存在着特有的内在冲突 :自然界没有给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 ,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同时就意味着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又是一切生命 (其中包括人类 )的支持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悖论 :人类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 ;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又必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即破坏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人类生存的这一悖论可以通过对价值观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说明。首先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资料。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马尔库塞的自然革命论是20世纪"绿色运动""、生态运动"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自然革命论中,他将自然界也看为一种主体,阐述自然界遭受的剥夺,提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及对策。最后还谈到该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传统自然观由于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人为地割裂开来,因而都具有其固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由"人化自然"、"自然化和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相应功能的有机整体,是对现代系统论的不自觉的运用,对当代解决环境问题与走出异化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中起 《理论探讨》2003,23(3):38-39
一、扩张性生产力的思想错位现有的生产力理论认为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因此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 ,改造的程度越深则生产力水平越高 ,也就越能推动社会发展。在这样一种模式下 ,生产力的职能只能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开发 ,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范围不断扩大 ,因而可将其称作扩张性生产力。从发展哲学角度看 ,扩张性生产力理论实际上定位于以下两个思想前提 :第一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受此影响 ,人们将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视为一种主仆关系 ,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天然合理 ,无需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对马克思在关于人道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上有所感悟,在其对自然与人类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结合中国哲学自身的背景试图探讨生态以及当下自然观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应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互动观。具体做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模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安全的法律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分析生态安全是指一定区域内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及各种无机体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在依靠片面的、单项的技术征服、开发大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不良影响,甚至摧毁了再发展的物质基础。这种由于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而带来的各种始料不及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如生态灾害、生态报复、自然报复等就构成生态安全问题。西部大开发是在十分脆弱的生态基础上和众多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下进行的。虽然,在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