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近年来在学术界、文艺界等领域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抽象人性论"等表现方式,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口号,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既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着自身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绝不能仅聚焦于一般意义上所界划的政治观型维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视域,也必须关切以日常生活观型、文化观型等样态呈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后者恰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扩散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故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之后,深刻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生成布展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情境的基础,探析遏制或削弱其存在的各种土壤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国内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6-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影响及对策、习近平论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些思潮当中,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比较深、波及范围比较广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影响较深、波及范围较广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正在逐渐地影响和冲击着我国青年的思想和观念,对青年们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和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用唯物史观去坚决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提出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方法和对策,从而引导青年能够正确了解和看待历史,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是否定国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历史的错误思潮;其用意是险恶的,目标是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特殊、政策性很强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混乱、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降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期待。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近代以来就始终沉浮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近年来,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思潮又在我国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学界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基础上,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演变、本质表现、消极影响及其应对对策等四个理论维度,以期反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概观。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某些大学生中间沉渣泛起,其对历史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滥评、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历史观、道德认知、民族情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蔓延,其传播主体复杂而多样。就境外敌对势力来看,西方通过控制网络话语权来传播西方价值理念,通过歪曲事实来诋毁中国。就国内群体来看,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有四类人群:一是少数学术研究者,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后为其充当意识形态输出的代理人;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要么利用学术制造烟雾,要么利用敏感时期大做文章;三是少数影视剧创作者,完全受市场利益驱动,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任意过度戏说、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四是少数网络写手,在利益驱使下,以哗众取宠的网文、任意捏造的谣言、恶搞英雄等手段来吸引网民。对这些传播主体,必须辩证分析,同时加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带有西方价值观色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沉渣泛起。通过借助"学术外衣""另类化"的传播方式和"戏说"历史等行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越发具备隐蔽性、广泛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它企图通过动摇政治信仰、质疑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和扭曲青少年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等手段,给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始终坚定唯物史观,维护清朗的自媒体环境,同时注重对自媒体从业人员的管控,以此来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基于唯心主义产生的一种反动性、非科学性的政治思潮,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深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流派,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党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转型期社会思潮的波动和西方思潮的侵蚀,更主要的是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政治纪律松弛。在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的前提之下,应当坚持"双百"方针,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并且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14.
批判道德虚无主义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纪念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讲话发表77周年金可溪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头几年,俄国出现严重的伦理道德虚无主义思潮。当时自称为“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人们,对待历史上的文化遗产采取一笔抹煞、全盘否定的态度,鼓吹历史文化观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了极端的虚无注意态度,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如何看待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有其思想源流和现实基础,其本质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唯物史观的反社会主义思潮;其危害表现在对学术界、对政治、对社会和对青少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历代领导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和驳斥,强调破立并举,在坚持唯物史观中筑牢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审时度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意识...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企图消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其传播呈现了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扩大化以及传播方式隐蔽化等新的特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新媒体治理,做好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减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做好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加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广大青年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强化了他们积极的民族主义思潮;某些西方国家为北京奥运会制造种种障碍的行径更加激发起了中国青年积极的民族主义意识;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青年将告别民族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青年进一步深切体验到了“地球村”的概念、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互动过程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同质性侧面,使其全球化思潮得到较大强化。通过北京奥运会广大青年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它丑化历史,夸大其词,响应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企图;它诋毁历史,否定革命,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尊重历史客观性、把握历史规律性、还原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