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杰 《人权》2010,(1):17-21
中国参与推动世界人权发展主要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经过30年的开放和努力,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之一,在参与和推动世界人权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可以说,参与推动世界人权发展构成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之际,对中国参与推动世界人权发展的经验加以深入的总结,不仅有助于从中透视中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在统筹国际社会、国内社会两个大局基础上形成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不仅是指中国国内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包含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进入新阶段,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是对目前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依据的判断,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现实因素,另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历史逻辑;既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观蕴含着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是在冷战后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动以及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新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包括江泽民以新的价值观念界定国家利益、以多维的视角判断国家利益以及以新的思想分析国家利益等内容。江泽民的国家利益思想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国家利益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的行动确立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推进及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构建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入世"20年,不仅是中国重信守诺扩大开放的20年,而且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20年,是为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的2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发展动力,在对外开放中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积极扩大进口,完善进口促进配套服务体系,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5.
廖义军 《湖湘论坛》2007,20(1):50-52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在新世纪新时期对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和平思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构建和谐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把握人类发展未来的自觉精神,是一种新的世界发展观,是对世界和平事业作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和邓小平不仅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营养,借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而且融注着他们不平凡的领袖魅力.其思想实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7.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三个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三个判断,把中国和世界的命运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将对未来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中国同世界的交往和利益融合日趋广泛和深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日益紧密地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了科学判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则包含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梦想的进程紧密相关、息息相通。正确"义利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  相似文献   

9.
<正>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令人心潮澎湃。报告不仅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而且新思想振奋人心,新提法令人耳目一新。报告中一个重大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明确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要发展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  相似文献   

10.
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命题,直接影响无产阶级政党认识时代主题、判断国际形势、应对时代问题。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入拓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实践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在时代主旨上全面拓展内涵、在目标规划上科学设定时代任务、在解决方案上彰显中国特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紧扣时代主题,不仅成为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国际环境与形势变化的清晰判断。这一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为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开端。尽管和平发展面临各种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依然坚持走和平之路,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合作共赢,扩大利益交汇点,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实现包容性发展,更好地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使21世纪成为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纪。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政治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詹玲 《长白学刊》2004,(2):107-1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能否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时代特征的正确认识,是判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为客观认识时代特征,分析当前社会主义发展态势和走向,发起了以“时代特征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探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全球化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调整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叙芳 《前沿》2004,(1):49-52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 ,纵观全局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 ,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不仅势不可挡 ,而且为我国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96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仅为5%,20年后的2016年中国的比重达到了30.16%.数字化广泛应用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县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数字化的发展是中国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相似文献   

16.
刘勇 《长白学刊》2004,(6):83-87
毛泽东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和革命时代理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学习和理解毛泽东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和判断当今时代特征、世界社会主义形势和一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万明 《北京观察》2016,(8):74-79
2016年是郑和下西洋611周年.611年前,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航海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明代中国外交达到了鼎盛,发展至中国古代航海外交的巅峰,在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李俊青  冯建辉 《前沿》2009,(7):16-18
“和谐世界”新全球治理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当今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本文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蓝本,对“和谐世界”新全球治理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中国式的新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贡献论     
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中国矢志不渝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而且贡献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中国未来要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完善中国模式,对世界做出更多更全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极具中国智慧,也极具世界意义。它并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从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普适性,极具哲学思维和辩证方法,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立图强提供了智慧源泉,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种经验蓝本和指明了一条路,必将成为世界思想体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