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群众》2017,(16)
正提起中国改革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不可不提。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主要包括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等。王安石变法涉及科举、农业、水利、军事、户籍、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因此可以说是带有系统改革性质的"顶层设计"。我们知道,王安石推行的全国性变法失败了,但是很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 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相似文献   

3.
然而作为新宰相的王安石似乎在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进策”时.就认为与其“学术素异”的苏轼一旦大用就会防碍变法。所以从苏轼还京伊始就没有丝毫争取他重用他的意思。相反地将这位有着制科三等并当过一任地方官光荣履历的苏轼。安置于直使馆判官告院闲职,并在后来屡次打消神宗起用苏轼的动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苏后来交恶、敌意首先发自王安石一方。可以说.王安石基于苏轼的资格声望和学术见解.为了自己的变法顺利进行而有意抑制苏轼在政治上的发展,按宋人钱世昭的说法,是忌“子赡为宰相耳”。倒是司马光在努力地为苏轼争回这份公道.在神宗面前多次推荐苏轼未果。相形之下.其秉性的公正显得更值得信赖。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光举荐苏轼未必出于拉拢之目的.王安石为自己制造政敌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4.
田国强 《同舟共进》2010,(12):15-1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乃至清末维新派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而只有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到底是制度创新重要,还是经济发展重要,哪一个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5.
康维波 《青年论坛》2005,(6):127-129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改革。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为政者实行改革有借鉴意义:一、为政者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改革理念;二、为政者要善于把握并营造和利用改革的各种环境;三、为政者要准确识人用人,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四、为政者要切实抓住改革落实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北宋中期发起的“王安石变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今后的历史,并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推行的青苗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中为美国所仿效.  相似文献   

7.
何晓苇 《求索》2013,(11):68-70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变革天下法度,旨在富国强兵。这与苏轼裕民的政治价值及其治国方略产生了尖锐冲突。苏轼认为,"裕民"理应成为变法之归旨,它是一个义蕴丰富而深广的概念范畴,与"富民"有别。"裕民"既涵盖了执政的举措在御民、抚民,于民以宽仁、宽缓,又统摄了治国"富民而措刑"的"民德归厚"之根本价值。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急於有功而贪富强",有病民、贫民之弊,乃至败坏天下之风俗。裕民作为苏轼政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贯串于熙宁前后苏轼的诸多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当中。裕民之道与富国之法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争论。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经略西北边疆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积极到消极被动、再渐趋主动的过程。其成绩总体上不如王安石变法时期,但曹玮、范仲淹等少数人还是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个中原因,与北宋的前四代帝王及其作为有很大关系,也与北宋国情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宋微宗的浪漫生活 (三) 在励精图治和闲情逸致的选择中,徽宗再次暴露他轻佻的风流才子性格。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宋徽宗当上皇帝之后.激浊扬清,表现出了一位中兴天子的气象。从当时皇帝发布的各种诏书文告上看,他很是诚恳,并没有玩弄权术、欺世盗名的迹象。徽宗登基之后.有9个月时间,由向太后垂帘听政.这位太后和她的婆婆宣仁太后一样讨厌变法派。于是请一位老成持重的保守派人物韩忠彦担任宰相。很快.这位对国政没有什么兴趣的太后就宣布归政.3个月后便驾鹤西去。此时的第二宰相就是那位拥立徽宗即位.斥责章居叵测的曾布。这位曾布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其实他与章一样.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拥护者。但他很讨厌章,原因是章过于强行霸道.压得曾布无法出头;另一方面,他也不喜欢蔡京。当时,他是知枢密院事,主管全国的军事工作。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王安石曾说过“人言不足恤”,但其人却志大而量小,听不得谏诤之言,以致使他的变法受到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害。在反对王安石变革的人中,除了司马光,苏轼也算得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正洪 《福建乡土》2013,(6):26-26,39
中国赵宋王朝熙宁三年(1070年),轰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同时,集聚朝堂的高官政要王安石、司马光以及苏轼等,关于政见及权势的斗争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此外,朝廷三年一科的科考取仕,一样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局敏感异常,思想与权谋剧烈碰撞,学识与见识紧密纠葛。在这肉眼看不见的血雨腥风当中,一位来自闽西北山区小县的学子,突然成为了站立在风口浪尖的人物,他就是叶祖洽。  相似文献   

12.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  相似文献   

13.
用人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用人会本能地起用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但多用志同道合者很容易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终而导致一意孤行,举事无成。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重视革新人才的培养,并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培养到选拔到任用再到监督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使北宋人才辈出.由于反对派极尽阻挠,对人才疏于监管,变法失败.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才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用人观,在变革中,要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全面考查,认真培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冯新宇 《传承》2008,(24):88-89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重视革新人才的培养,并为此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培养到选拔到任用再到监督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使北宋人才辈出。由于反对派极尽阻挠,对人才疏于监管,变法失败。建立健全新时期人才机制,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用人观,在变革中,要按照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全面考查,认真培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杨胜宽 《求索》2013,(10):70-72,169
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同推动的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熙宁变法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推行以增加政府税收为重点的系列变革,必然面对天下财富分配及官民之间利益博弈的尖锐矛盾,招致了司马光、苏轼等文人士大夫的强烈反对。他们在富国与富民关系上,主张富国必先富民,在国家财富分配和官民利益矛盾问题上,要求适当兼顾两者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当今推进改革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怎样制定有效的财税和分配政策,更多地惠及民生,实现民富与国强同步,历史提供的有益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熙宁四年 ,《孟子》由子部升上经部 ,并成为科举必考科目 ,从而引起思想学术领域的尊孟和疑孟的争论。王安石的尊孟与他的变法和司马光等人的疑孟与他们反变法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尊孟与疑孟之争 ,并不单纯是学术之争 ,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术争论也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翻开史书典籍,一次次改革犹如星光璀璨,闪烁在悠长的华夏文明史上。胡服骑射,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强势推行的一场军政改革,其思虑谋划之深远缜密,其善抓主要矛盾和关键少数的君王智慧,其排除万难誓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足资两千多年后的今人镜鉴。问题倒逼,改革势在必行从战国地图上看,赵国很像一只被挤压变形的长柄水勺。弯曲的长柄直插西北部的匈奴领地,勺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固保甲制度作为一种军事化的基层治安制度,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并以此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其滥觞是周朝的乡里制度。秦时商鞅变法的"什伍连坐"制已基本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保甲之实,北宋王安石倡导的熙宁变法使之名符其实。此后,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国统时期"保甲"则成为"反共剿共"的手段,至新中国成立,此项制度也宣告寿终正寝。一种制度的利弊与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意志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保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