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和形成,导致了中国当代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文化转型,并影响着现代文化格局的形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模式,分析社会新阶层形成的文化影响机制,研讨社会新阶层的特点及对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充分展现了一幅巨大变迁的历史画卷 ,其变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通过揭示“制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面貌 ,并分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制度变迁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历史巨变,处于由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与这场社会大转型相伴随,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活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摆脱不了变迁的命运。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基础之上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和”文化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根本,以建立人际和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化是活的,生动的文化,现实的文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对象。作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分化。文章从三个层面描述了这种分化,即社区文化层面,次级民族文化层面以及阶层文化层面。新分化出的社区文化以“新海派”文化为典型,次级民族文化的分化表现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个体户我群意识的产生昭示出一个新的阶层文化。作者指出,文化的分化是变迁的动因,进步的标志和整合的前提。今天的整合,意味着一种新的选择,也就是汇融各种有益的文化因子,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整合与分化在文化发展中是相互依存、永无止境的,是全社会积极投入的现代化“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王栋亮 《人民论坛》2014,(4):180-182
中国近代文化新旧杂陈的局面,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造成了某种形式的人格分裂.这种分裂特性在婚姻方面表现为:“有意识”解放与“无意识”束缚;自我与角色的张力;人格的独立与依附.这些冲突构成了文化嬗变的内在动力.文章以民国时期婚姻文化悖论为切入点,呈现婚姻文化变迁的复杂性,并透视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胡美术 《前沿》2010,(7):167-171
文化变迁是一个常量,其变迁的动力由内外因中多方因素的合力构成。经济转型从外围破坏了文化生存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构建了新的文化变迁环境,加剧了文化变迁。将文化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以历史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为依托,可以更清晰地理清文化变迁的动因与规律。在经济转型视角下探讨蓝靛瑶历史上传统纺织文化的变迁动因,为新时期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累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建构中的文化困境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创造意义的生命实践,文化通过提供知识、信仰和价值建构了人的意义世界。当下中国信仰多元化、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危机展现了文化的困境。困境产生于以现代性建构为主题的文化变迁的问题情境。不论在制度变革的实践还是学术思想的论争中,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都在徘徊中陷入僵局。困境具体表现为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产生于社会系统的转型过程中,权力、市场、社会等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力机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钳制和羁绊导致系统运行不畅、创新不足。走出困境需要在生命实践的创造中培育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性已突破国家和民族界限成为世界景象.我国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洗礼历程中,抵制与适应、成效和代价并存,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图景.此种回应同时也是对历经演化和变迁的现代性的丰富和拓展.现代性和我国乡村文化不囿于形式都能够发展出精彩纷呈的内容,二者之间正向博弈的实现,还须从以下方面做出踏实有效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根基;发掘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经济基础;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政治保证;积极探索乡村社区治理新模式,扩大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1.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全新的历史认识高度,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其作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义利统一的价值原则;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而社会秩序整合与政治治理的精神原则则主要是:仁义为本的立人之道;恭敬谦让的礼仪之邦;权责统一的现代精神;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对主体修养与安身立命的精神滋养同样体现为:理想信仰的崇高追求;崇德向善的君子人格;修身为本的主体实践;心安身健的幸福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与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历的一系列变革也影响到了社会风气。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受此影响提出的文化转型概念可作为社会风气研究的重要视角。文化转型视角下,以伦理、道德、乡规民约为核心的"礼制"社会的传统中国逐渐转变为以科层制为基础的都市社会。这一过程还带来了市场经济对于"脱嵌"的需求和传统"伦理经济"之间的矛盾。个体的觉醒以及私人生活的变革带来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不适应也成为社会风气转变的重要原因。将文化、经济、传统和社会进行再度整合,将是解决当前社会风气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中贵和,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天、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理想,而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理想的途径,是通过礼、乐的教化.我党所提出的构建当代和谐社会长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自然地契合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在当今世界,现代性是先发展国家发展的新起点,是后发展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既要义无反顾,又要善于发挥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还要善于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反思的成果中汲取智慧,把现代性建构融入以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指归的谋划与实践之中,走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现代变迁表现出了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的特征。就教育而言,在现代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观出现较为明显的冲突。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负、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剧变、主体素质的差异,对教育价值观应在吸收、采纳传统教育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凭借主体的优良素质,以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为导向,在动态的平衡中实现驿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国外所谓"中国威胁论"没有任何根据。"和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历史上的统治阶层以"天下和平""太平盛世"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知识阶层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平民阶层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不少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国家。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质化的刚性社会转型为多样化的弹性社会,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功能的恢复和现代发展,农村社会关系由机械联系向有机联系的变革,以及农村社会分层状况从固化到流动的转变.同时,基于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明显的多元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上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倾向.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貌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重构,呈现出从封闭的多样性到多样的现代性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模式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最重要的。本文探讨了文化模式选择的价值整合方法,以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选择是个三维实践过程,即以内源价值选择为实践目标、以多元价值整合为实践手段、以价值体系重构为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背景,以传统文化的阻滞与现代文化的超越为机制,产生了深刻的文化矛盾,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使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表现出方法原则的可行性,价值目标的世界性,发展道路的合规律性和发展动力的多元性.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构建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实现生活的现代化为基础,以促进观念的现代化为牵引,以完善制度的现代化为保障,促进价值体系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