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雏鸭传染病。早在1945年春Levine和Hof-stand观察到以肝肿大和出血为特征的雏鸭急性疾病,但未分离到病原因子。Levine和Fabricant(1905年)在长岛,首次在鸡胚中分离到病毒,然后在美国大部分养鸭地区发生此病。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也有此病的发生,虽然本病在国内、外均有过报道,但对其病理变化未作详细的研究。本试验的目的是动态地观察大体、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为探索发病机制和诊断疾病,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动态病理学研究彭南秀(广东省广州市畜牧兽医总站510500)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本病自1945年Levine和Hofstad发现以来,已有十几个国家报道此病,被称为世界性疾病。在我国,自黄均建等(1963)报道上海...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感染鸡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病毒的鸭胚尿囊液制备了一种效果较好的用于检测EDS-76的血凝抑制试验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5.
鸡减蛋综合征病毒在鸭胚中增殖规律试验薛华平,郑莹,薛义山(皇岗动植物检疫局深圳518045)(深圳坑梓种鸡场)鸡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能在鸭胚、鹅胚上良好增殖,但对该病毒的接种时间、接种量以及收毒时间各处报道不一。为探索EDS-76病毒在鸭胚...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孙泉云(上海市畜牧兽医站201103)李劲松蔡宝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DVH)是6周龄以下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和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1〕,主要以肝炎为特征。本病最早...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一)流行情况 据县兽医站统计,全县有40多群雏鸭发病,死亡15000余只。如广洋乡兰亭村养鸭专业户王某1985年4月18日购回1030只雏鸭,7日龄时开始发病,仅3日共死亡700余只。鸭主未消毒场地,又购进1600只雏鸭,3日龄发病,最后基本死光。调查在鲁  相似文献   

8.
1985年5~8月,金湖地区雏鸭群中爆发一种死亡率高,以肝脏变性和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鸡胚接种和高免血清中和试验,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一)流行病学 金湖县复兴圩农场副业队5月10日从本场炕坊购回康贝尔雏鸭1500只,16日发现有6只鸭突然发病死亡,随后死亡逐日增加,8~12日龄死亡达高峰,每日死亡约15只,以后死亡逐渐减少,至20日龄后死亡基本停止。前后共死亡1059只,死亡率达70.6%。该队5月25日又购回康贝尔鸭800只,6月1日又发生类似病症,到6月9日用灭活苗防治前,共死亡621只,死亡率达77.6%。全县共有18个乡155个村组211户养的雏鸭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血清酶和血胆红素的动态研究彭南秀(广东省广州市畜牧兽医总站510500)鸭肝炎病毒(DHV)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可引起鸭病毒性肝炎。自1945年Levine和Hofstard发现这一疾病以来,在全世界已有十几个国家流行本病,因流行广泛而被...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5月,皖河农场养禽场的雏鸭群爆发了一种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神经症状为临床特征,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剖检特征的雏鸭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及病理及病原学检验,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最早(1949年)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这次大流行使75万只雏鸭死亡。此后逐渐扩大传播到英国、加拿大、联帮德国、意大利、荷兰、苏联、捷克、匈牙利、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在我国,黄均建(1963)最早报道本病曾发生于上海某些鸭场;以后王平等(1972)、吴成等(1981)、谭振国等(1986)、李劲松(1987)和蒋文灿等(1989)分别报道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和四川等地都有此病发生,并证明其血清型为Ⅰ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生产鸡新城疫(ND)、支气管炎(IB)二联苗的方法,是将两种弱毒分别在鸡胚尿囊内培养、收毒,然后再按1:1比例配制成二联苗。此法存在生产工序复杂、增加鸡胚和疫苗瓶用量的缺点。目前国内生产用鸡股大部分是用鸡新城疫免疫母鸡所产的蛋孵化的,接种NDV Lasota株等弱毒后,很少引起死亡,只能收取96小时活胚毒;而IBVH_(52) (或H_(120))株在接种鸡胚后则要求在30小时左右收取活胚毒。能否根据这两种病毒增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是近年发生和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随着鸡IBD广泛发生和流行,河南许多鸭场一直疑似有本病的发生,主要危害5~30日龄的雏鸭,为弄清病因,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1材料与方法1.1病料为采自河南省滑县及郑州市郊区自然发病雏鸭的腔上...  相似文献   

14.
Ⅰ型鸭肝炎病毒逆转录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A66株的R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建立了适合DHV-Ⅰ快速检测的逆转录套式PCR方法(RT-nested-PCR),采用该方法对DHV-ⅠA66弱毒株和R85952强毒株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均能扩增到304 bp的条带,而正常鸭胚、健康鸭肝组织、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新城疫病毒、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氏杆菌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00 Pg,第2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 fg,第2次比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高106倍.表明,所建立的逆转录套式PCR方法可用于鸭病毒性肝炎(DVH)的临床诊断、病料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  相似文献   

15.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6.
1984年以来,我市有10多个乡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制备鸭病毒性肝炎免疫卵黄,对用其治疗和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鸭黄病毒AH01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2010年10月以来安徽望江等地的蛋鸭相继暴发的以产蛋量大幅下降为特征的传染病的病因,进行了病毒分离、特异性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毒(命名为AH01株)能致死鸭胚和鸡胚,不具有血凝性。对病料和接毒鸭胚尿囊液进行RT-PCR,可扩增出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鸭黄病毒BYD-1株的相似性为94.1%。用鸭胚分离毒接种300日龄蛋鸭,能够复制出产蛋量下降病例。分析表明,分离毒为鸭黄病毒,该病毒是引起此次鸭病疫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8.
减蛋综合征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王砚范宋晓华李维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50001)从一产蛋突然下降的蛋用鸡群中分离到1株与减蛋综合征(EDS)相似的腺病毒。该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且可在鸭胚尿囊腔中复制出高效价的病毒。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19.
为了鉴定广东惠州某鸭场疑似鸭肝病患病鸭的病原,通过接种11日龄番鸭胚,从发病鸭群病料中分离出1株未知病毒,经PCR鉴定为鸭2型腺病毒。选取第6代毒株进行血凝性、鸭胚致病性、致细胞病变、动物回归试验以及六邻体(hexo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病毒后第36~72小时,鸭胚集中出现死亡,胚体全身弥漫性出血,ELD_(50)为1×10~(6.31)/m L;分离的病毒不凝集鸡、鸭红细胞,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可致细胞变圆、折光性增强等病变。将0.1 m L病毒液经肌肉接种1日龄泥鸭,主要引起雏鸭肝、脾出血和肿大。分离株hexon基因与GenBank数据库中CH-GD-12-2014株(登录号:KR135164.1)和GR株(登录号:NC_024486.1)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100%和76.6%。本试验为深入研究鸭2型腺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表现为发病急 ,传播快 ,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 ,在我国屡有发生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 ,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 ,基因型为Ⅶ型。 2 0 0 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 ,笔者对此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症状、解剖病变观察和病原分离鉴定。1 材料1.1 试验动物  9~ 10日龄非免疫鸡胚 ,非免疫种鸡所产。 1日龄雏鸡 ,用非免疫鸡胚自行孵化。 6周龄小鸡 ,2 0日龄以上小鹅 ,严格隔离饲养 ,试验前测定新城疫HI效价为 1.0lb以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