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荷 《中国减灾》2013,(2X):16-17
<正>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缅怀先人、寄托思念的传统节日。"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发轫于悠远的历史深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明节的内涵不断积淀、更新、升华。走过千年沧桑旅程,当清明文化与寒食文化逐渐走向大同,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做怎样的心灵省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政》2008,(4):15-23
殡葬在人类社会生括中、占有重要地位。4月4日,我们迎来了首个成为公民法定假日的清明节。清明节始于周代,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悼念逝者、慎终追远的日子。国务院决定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 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祭奠需求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清明节上午,福建省福州市殡仪馆一号礼厅一片肃穆,2018年福州市节地生态葬公祭暨公益骨灰撒海活动正在举行,逝者亲属带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参加活动的福州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向节地生态葬的践行者默哀致敬。在骨灰抛撤海域,亲属们捧着逝者骨灰,经殡仪馆工作人员指导,伴着花瓣,依次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  相似文献   

4.
郑晓江 《中国减灾》2011,(22):47-48
谈到生死问题,老年人有什么想法呢?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总人口为13.35亿,死亡人口是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若以逝者一人有直属亲友6人计,则有5658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左右的次亲朋友来计,则每年又有9430万人有生死之痛的问题。三项相加,中国一年约有17031万人有生死问题的产生。也就是说,中国每年  相似文献   

5.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历来是人们郊游踏青、扫墓祭祖的重要节令。但2020年的清明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多地民政部门发布通告,疫情期间暂停清明祭扫活动,同时为满足广大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愿望,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市民可通过线上献花、祈福等方式,为亲人送上"云端的思念"。  相似文献   

6.
《广东民政》2008,(4):7-8
殡仪馆——逝者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寄托逝者家属哀思的地方,也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场所,但是,因为与“死亡”、“恐怖”联系了起来,这里却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地方。谁选择在这里工作,谁就选择了孤独和寂寞。然而,有这样一群人,顶住世俗的压力,默默地奉献在殡葬工作的第一线,用爱心为逝者送行,给家属以慰藉,在世俗与偏见中笑对人生。  相似文献   

7.
正废墟上的纪念2008年,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初步建成开放。园内有5组13面墙体组成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镌刻着在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2万同胞的姓名。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暗示着逝者与生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清明节期间,前来扫墓的人大都会献上一束鲜花,在纪念墙下肃立默哀。"早年一到  相似文献   

8.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倡导家庭悼念、云祭扫、委托代祭扫、预约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这个清明,镇江市民祭扫方式虽有改变,但有着一样的缅怀深情。免费"代祭扫",这种做法有温度。"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清明节就要到了,我们受您家人委托,来看望您……。"3月23日上午,镇江栗子山公墓礼仪师将三束菊花放在一块墓碑前,并清扫墓地、鞠躬致意,代替不能入园的逝者亲属向逝者表达哀思。而在千里之外,逝者的弟弟王先生很快就收到了镇江市栗子山公墓现场录制的视频。  相似文献   

9.
正清明节前夕,《新京报》报道了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推出的"代客扫墓"新服务—微信全程直播扫墓。雨花台功德园开设视频直播间,逝者的亲属通过官方微信公号,输入密码即可看到实时直播代扫全程。新闻"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据《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  相似文献   

10.
回归清明     
<正>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列为公共假期后,大批人流纷纷返回故乡扫墓祭祖。据统计,2011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有4.2亿人参与了祭祖扫墓,2012年超过5.2亿人。今年4月4日至6日,民政部对全国150个群众祭扫观察点数据统计,共接待祭扫群众1221.1万人次,疏导车辆168.1万辆。如此庞大壮观的人流、车流,表明清明节具有强大的民间根基。对国人来说,只有清明这个节日,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堵塞在路途,也要赶去完成这样一场祭奠先人的精神仪式。而由7.4万人次组成的服务保障网络,则彰显了各级政府体察民意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11.
人物     
《小康》2020,(12)
正送别者我们那不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名字,一块碑。每一个逝者的过往,都是生者的哀思。4月4日清明节,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全国举办统一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  相似文献   

12.
正"为生命送行"的职业,有人一听就会本能后退一步:上班不能微笑、不能说您好、每天和逝者打交道。北京大兴殡仪馆礼仪组员工卫艳茹,却将这一职业当成"敬畏生命"的舞台,在司仪、主持、引导员、骨灰堂服务员等岗位上,以过硬的职业素养、倾心投入的真情和耐心细致的服务,赢得了逝者家属的尊重和认可,"让已经冰冷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给逝者永恒的美丽"。  相似文献   

13.
新生活     
《小康》2021,(13)
正快手上线"悼念账号"功能自今年清明节起,快手陆续上线悼念账号一期、二期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逝者用户的生卒年份显示、蜡烛标记、设置账号委托人等。由此,快手成为行业内首家上线"悼念账号"功能的短视频平台,后续将进一步探索数字遗产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读者表达     
逝者已矣,生活在继续广西陈绍东看了贵刊第5期封面故事《重生在废墟上》后,感受颇深。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逝者已矣,一年以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汶川人过得怎么样,这的确是让我们牵挂和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给人类最古老的丧葬仪式和对逝者的追念方式也带来一场革命。加拿大的一位结构工程师在互联网上首创了一套叫做“环球墓园”(WorldWuleCemetery)的程序。它的第一个画面是墓园的人口处的风景:冬季的白日,两个古旧斑驳的石柱,一扇锻铁铸成的大门,上面是一棵落尽枝叶的老树,于简朴肃穆中透出一种装饰美。画面的一侧有一行字:“欢迎来到‘电脑墓园’,这里是Int。rn,t的使用者,他们的家庭和亲友为逝者竖立起一座永久纪念碑。”你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墓园”、创览那些逝者的姓名、生平、墓…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20,(3)
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已连续多年保持用户规模、交易规模的双增长态势。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经济时代,构建合理的网络购物平台、整合渠道、完善产业布局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有数据显示,中国县域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日益增大。同时,县域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了4.8%。县域网络购物市场空间巨大,有望迎来全新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5月12日,距离汶川大地震整整过去了十年。逝者已矣,生者继续坚强前行,十年间,被地震夷为平地的小城在一双双重建之手中不断被重塑,迎来了一场新生。2018年4月5日,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10个清明节,震中映秀的遇难者公墓内飘荡着祭祀的青烟,弥漫着厚重的思念。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汶川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在获悉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给人们以许多的精彩,这不容置疑。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网络化,人际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也随之演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络银行等日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与网络有缘.越来越多人正越来越离不开网络。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网民人数已多达3370万人。网络是虚拟的。上网的人却是现实的。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同时也给形形色色的骗子们提供着便利,互联网成为他们的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案平台。在网上,骗子们再也不用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需要出门四处寻找诈骗对象-而只需坐在电脑荧屏前,在互联网上撒下诱饵,然后等待上钩的“鱼”。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月9日,《中国贸易报》山西站试聘人员兰成长在大同市浑源县一煤矿被人暴打致重伤,送医院第二天不治身亡。不管其背后的是非曲直如何,兰成长被打死了,而且死得很惨,惨得让人目不忍睹。逝者无言!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国际笔会理事池上正治先生为团长的东京都日中友协代表团一行9人于3月31日抵达北京,开始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