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功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孟加拉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其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损失。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很大,在仅有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12亿人口,因此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0,(11):22-23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全球的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地壳构造活动强烈,海洋和大气变动活跃,是世界上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亚洲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全球的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地壳构造活动强烈,海洋和大气变动活跃,是世界上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亚洲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刘燕华 《中国减灾》1992,2(4):37-4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生产的增长以及人口、资产密度的不断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随时间而明显增加,并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以深刻影响,了解、掌握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规律是有效制定减灾对策与措施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对1990、1991年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资料分析,讨论、估价这两年灾害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影响程度问题,旨在为全国减灾战略研究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的东亚季风气候,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起伏的地势与类型多样的地貌,众多人口与悠久的开发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我国处在世界环球和环太平洋两大自然灾害地带上,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口2亿多人(次),因灾死亡数千人,倒塌房屋300多万间,农作物受灾4000-4700万公顷。自然灾害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有随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程度日渐增强的趋势。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福祉,也带来了人类本身忍耐和承受自然灾害之能力日…  相似文献   

7.
吕昌河 《中国减灾》1997,7(4):25-29,44
黄河流域环境复杂,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中游山地丘陵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过垦、过牧、广种薄收和植被破坏已使环境严重恶化,区域经济系统非常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下游河床仍在以每年5~10cm的速度淤高,加上沿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是地球表面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赤潮、沙尘暴、风暴潮、高温热浪、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常年受灾人口在2亿人次以上。  相似文献   

9.
马燕合 《中国减灾》2013,(13):38-39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灾造成的遇难人口超过8500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400亿元,占全国GDP的2.21%。重特大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仅汶川地震就使8.7万多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500多亿元。针对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现状,需要系统研发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技术,显著提高我国综合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增义 《中国减灾》1991,1(3):20-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引起的财产密度增加,人口增长及相对集中,灾害造成的损失将逐渐增长。1989年我国因灾经济损失525亿元,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属中等偏轻年,但局部地区受灾也相当严重,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仍达616亿元。1.1991年我国部分省、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些省、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灾造成的遇难人口超过8500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400亿元,占全国GDP的2.21%.重特大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仅汶川地震就使8.7万多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500多亿元.针对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现状,需要系统研发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技术,显著提高我国综合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3.
杨国华 《传承》2008,(6):84-85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在于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就已经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萎缩,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生产生活资料的损失和大量的土地的荒芜,严重的影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i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在于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就已经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萎缩,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生产生活资料的损失和大量的土地的荒芜,严重的影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04,(4):46-46
亚洲防灾中心专家艾勒思·李果和克里斯蒂·艾可表示,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地区,该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占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总数的42.6%。专家们表示,每年自然灾害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导致社会发展过程倒退。因此,各国政府需发展“减灾文化”。1992-2001年十年间亚洲地区每年平均有4.6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1.8亿人遭灾,分别占全球受灾死亡人数的75%和受灾人口的90%。亚洲防灾中心的专家指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使得亚洲城市更易遭受灾害影响。由于亚洲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防御自然灾害更趋复杂。许多城市人口生活在…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全球的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  相似文献   

18.
齐瑜 《中国减灾》2004,(12):44-46
北京市自然灾害环境严峻,主要灾种有洪涝、干旱、冰雹、风沙、霜冻、大雪等气象灾害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为严重的是水、旱、雹等。以2003年为例,全市因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64亿元,其中旱灾损失4.11亿元,风雹灾损失2.53亿元;至2004年2月底,全市因灾缺粮人口为45.07万人,其中需救济人口28.82万人,需救济口粮1.28万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自然灾害损失还在呈上升趋势。因此,把握灾害规律,建立灾害救济的长效机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累计受灾人口8481万人次,因灾死亡142人,紧急转移安置55万人,倒塌房屋6.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31亿元。同比"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期间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损坏房屋、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1%、447%、511%、58%。河北各级民政部门多措并举,高效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沙漠化严重以及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非洲大陆粮食供应不足。尽管过去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展开各种形式的援助,从直接运送食物到赠送优质种子,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洲饥荒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