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山之石     
《新疆人大》2014,(5):43-44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出台了“开门立法”的一揽子规定,每部法规出台前要经立法论证、立法公开、立法听证、专家咨询和表决前评估这“五道口”。而在广州,公众参与立法已形成指南,网上立法听证会凝聚起高人气。  相似文献   

2.
方娟 《公民导刊》2005,(12):49-50
1980万,这是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推测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从1985年“打工潮”起,到如今,最早一代农村留守儿童已长大成人,开始走入社会。有专家呼吁,再过5-100年,更多的留守娃娃将会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力军。然而事实表明,留守儿童面临着太多问题,他们成长的烦恼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梁从诫呼吁:尽快着手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形成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责并举”的环境违法制裁机制,以便更加有效地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这意味着环境公益诉讼有望从理论探讨通过立法上升为切实的规则或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适用和生效”。立法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还要看其适用情况,看其是否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即是“立法后”的验证,换言之,在于其“立法后”的评估。实践也证明,“立法后评估”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毒王”李俊制售电脑病毒月获利15万元,对其如何量刑成为法律空白。办案人员呼吁亟待完善网络立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现代法治理念,法律、法规不再是立法机关专属的“私人产品”,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公共产品”。立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广纳民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立法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不仅实行了“开门立法”,在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民众的意见,而且还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民众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区县人大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天津人大》2013,(1):47-47
把立法听证会“搬”上网,是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扩大听证范围、深度,进一步推进“开门立法”的创举。《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从2012年11月28日听证开始到12月4日晚,整个网上听证会点击量累计为1135.39万,参与听证会投票和发表评论的网友累计达到6170人次。有关专家表示,  相似文献   

8.
帅恒 《公民导刊》2008,(12):55-55
近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五年立法规划,坊间呼吁已久的《行政诉讼法》修改被列为一类立法项日。有媒体报道称:行诉法修改将集中于扩大受案范围等议题,其中,长期争议的“红头文件”不可诉问题,有望突破。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关联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联到千家万户。如今,在学国呼吁加大教育投入的状况下人们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关系,对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对“贵族学校”和“精英教育”等等问题,产生了许多想法,这对于推...  相似文献   

10.
“节约”,“和谐”,“创新”。这无疑是中国大陆2005年媒体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为广泛的三个关键词。中南海高层强调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呼吁“自主创新”,颇有应对现实而校正发展航向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和手段。它与“两型”社会有着一致性:“两型”社会不仅是它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内在要求。而绿色立法能对“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因而,推行绿色立法至为关键。在立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中心工作,借鉴、移植国际立法经验,敢为人先,推进制度创新,以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法”这把利剑。改革开放30年来,本市地方立法成为助推改革、观照民生、激扬民主的体现。从立法过程更公开更透明更民主。到“回头看”检验立法效果,在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的“大方向”下,地方立法将创制性与实施性结合、前瞻性与针对性结合,打造了一个个亮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的重要性和崇高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认同。由此,各方面对立法的热情不断高涨,立法建议层出不穷。现在一旦一个领域问题比较多,就有人呼吁制定那个领域的法律,新闻媒体也竞相报道立法建议。例如:前一阶段猪肉价格上涨较多,供应比较紧张,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养猪法”;青少年中肥胖儿童比较多,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营养法”等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议达800多项。显然,这些不可能都纳入到立法规划之中。因此,在众多的立法建议中,科学筛选、严密论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成为科学立法的首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立法列项是立法的启动和开始。选准了立法项目,就为科学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该项立法工作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选错了立法项目,就有可能南辕北辙,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白白浪费立法资源。立法实践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选准选好立法项目,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乔颍 《民主与法制》2007,(3S):20-21
扩展专家立法.委托立法.公民起草等多元化的立法渠道,吸纳越来越多的新鲜“民意空气”。以立法民主保障立法公平,以立法技术促进立法质量,地方人大立法正在步入精细化时代。  相似文献   

15.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09,(14):32-35
从2008年10月的“一审”直到2009年6月22日的“二审”,从社会公众到学界专家,再到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有关国家赔偿法修订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过。作为一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法律,国家赔偿法的任何修改都与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关注便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6.
管理经纬     
专家呼吁——国情教育强化“忧患意识”沈刚的文章说,在人们还习惯于自诩中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之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王淀佐近日在宁夏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题报告会上敲响警钟:由于我国资源相对缺乏,学校教材不应再夸大“资源丰富”。早在2003年12月,一份被  相似文献   

17.
法规案公开征求意见作为参与群体最广的一种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已经推行了好些年,这不失为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其实效并不太理想。立法者常常遭遇法规案公开征求意见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公众对法规案关注少是无奈的现实。为什么公众对参与地方立法表现冷漠?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对立法参与的态度。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的倾向,使公众形成了“政府崇拜”的心理和“政府万能”的信仰,对参与立法等公共事务表现冷漠,在立法决策上过于依赖立法机关作为。  相似文献   

18.
魏文彪 《人大研究》2006,(12):11-11
据报载,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前夕《,反垄断法》(草案)确定不在该次会议上审议。这是继《物权法《》破产法》之后,又一部在审议前夕被突然撤下来的重要法律。一位人大制度专家表示“,这预示着我国立法博弈的时代已经来临”。立法博弈时代的来临,首先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标志。如果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缺乏实现权利的意识自觉,就不可能会有参与立法博弈的愿望与要求,立法公平与社会公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立法博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民众参政议政要求增强的产物,立法博弈时代的来临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  相似文献   

19.
抢救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允古镇,我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媒体以特大号标题极为醒目地向世人告示:“娜允古镇,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个傣族古镇,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傣族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土司制度文化、旧石器文化、傣族历史文化、傣族民俗文化,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含量”。专家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利用其旅游文化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古镇的抢救和保护纳入孟连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千方百计把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这一宝贵财富保护好。”思茅地委书记杨建甲对专家的建议专门批示;孟连县积极行动,特邀专家前来考察会商,目前…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专家认为,民众参与立法过程,将过去难以接近的立法“神坛”向普通民众敞开大门,是我国地方立法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可喜趋势。法律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人们的权利义务意识也在不断强化,这在客观上要求立法机关给予民众更多的立法参与权。“开门立法”也符合国际立法趋势,是立法制度可贵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