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公安的建设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公安机关提出了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时代命题。公安机关既要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迭代更新现有工作方法,更好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宁;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智慧公安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合理规制公权力的运行,切实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权,防范高科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要素嵌入城市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治理却是当前社区走向智慧治理的核心追问。针对社区智慧治理如何有效的问题,文章基于开源合作创新与合作治理理论构建“理念—结构—机制”框架,对成都市致强社区智慧治理实践进行讨论,分析了社区智慧治理何以有为的开源共治实践逻辑。其中,理念上的有序开放和自发自治为智慧治理奠定了前端治理基调,成为激发政社合作的基础;结构上的开源合作与有效集成促成治理界面、力量融合,提升了智慧治理的运作效率;机制上的协同与造血闭环设计使智慧治理获得持续的可能,成为治理与服务内容再生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安怡宁 《外交评论》2024,(1):90-121+6-7
“互联互通”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关键动力之一,但同时,历史上的国际互联互通并非总是自然形成的,大国竞合时代的互联互通更是面临诸多挑战。识别影响互联互通国际治理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新时期构建联通性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从电信国际治理经验来看,其互联互通的构建模式主要由电信领域的“国家实力结构”与“经济规制类型”两个因素塑造。国家实力结构塑造了国际治理的主导权分布,电信规制类型则塑造了治理主导者的利益偏好和行动选择,两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协商型、竞争型、排他型和包容型等多种国际治理模式。从19世纪电信技术诞生至今,电报网、电话网、通信卫星网、互联网和蜂窝移动通信网呈现了不同的国际治理模式与互联互通的构建逻辑。当今,中国在推动全球互联互通时,应当把握该领域内的国家实力格局与各国规制类型,厘清各方的议价优势及条件约束,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策略,提升国际互联互通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带来了数据与信息处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有助于公共安全治理者风险认知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安全治理面临大数据收益与成本、保障安全与诱发风险、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以及技术发展与管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安全治理应走向“智慧治理”模式,它强调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的广泛性应用,借以提升国家与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务时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臧雷振  张振宇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1):72-79,123,126,127
治理工具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城市治理中,治理场域的地理界限和治理主体的职能分割常成为阻滞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数字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打破地区及职能的边界、突破传统科层瓶颈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为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结构化助力的同时,通过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治理资源相互嵌入,推动治理层级下沉,催生地方政府创新活力,进而发挥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联动、扩散和转化等耦合效应。当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技术赋能背景下的治理创新差异和潜在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6.
智慧社区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所趋,对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当前鼓楼区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困境的分析,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运营机制、服务理念及智慧人群培育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助力数字时代智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智慧司法是司法领域的科技革命,亦是司法信息化建设以来步入的新阶段,呈现出了司法的新业态体系,并渗透于智能辅助办案、互联网法院建设以及司法管理等具体范畴中。较之传统的司法模式,智慧司法在生产正义的方式变革、司法公正的无限接近以及审判质效的科技提升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比较优势。但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包括理论层面的司法智慧缺失问题、技术层面的算法问题与司法数据量、质、效问题,以及实践层面的智慧司法决策模型构建限度与司法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对此,需要通过发挥智慧司法的工具性与辅助性价值、加强对智能技术应用的规制、构建算法决策审查与校验机制等具体举措予以应对。修正智能科技的发展轨迹,使其按照人类理性的预设目标发展,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司法实际需要的智慧司法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脸识别技术与社会诸多领域的互嵌宣告着"刷脸"时代的来临,其在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技术风险、侵权风险以及社会治理风险.为规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风险,防止技术失控与技术僭越,在治理规范方面,应当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防控规范;在治理主体方面,应当实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风险规制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社会冲突呈现虚实交叠无序衍化特征,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可控风险。面对新环境、新技术挑战,社会冲突治理应有效整合治理资源,转变治理结构。大数据时代社会冲突治理应以系统消减冲突价值目标取代快速平息冲突的短期治理取向,为此应构建基于数据中心的平台化开放治理网络以取代政府中心单一治理形态,并且通过建立政府间数据共享职能联动机制实现社会冲突整体治理,政府与企业间技术合作机制实现社会冲突智慧治理,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形成社会冲突无缝隙治理。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技术具有双面性,其为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契机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新的风险时代。识别风险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各级政府应优化数据决策模型、开展决策的试点执行,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大数据故障,选择性开放政府数据、完善大数据安保技术,坚持智慧城市与智慧农村建设并重,构建透明的政商关系、增强政府在大数据时代的自主性,使大数据技术最大化地为政府治理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as a new way to enhance soci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social governance. It responds to the new demand of improving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 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fit with the new demand of social governance.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can expand the field of multi cooperation, seamless links of various service resources, rich and varied welfare service carriers, intelligent upgrading of professional help mean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the new challenges in the intelligent era, social work departments need to timely reshape their behavior patterns and change their professional roles: first, they should highlight co construction and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turn from individual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cond, they should emphasize fast, flexible and accurate, from behavior suspension to scientific intervention; third, they should upgrade the way of resource linking, from simple emergency to seamless docking; fourth, they should reshape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from estrangement to professional follow-up; fifth, they should advocate multiple cooperation from single line down to compound intelligence. In the new era,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must adhere to the orientation of intelligent upgrading, integrate technology variables into the mechanism, methods, procedures, resources and brands of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 and constantly make new breakthroughs in top level design, building new mechanisms, innovative service methods, developing new social governance procedures, new resources linkage and new br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社会工作(简称互联网+社工)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新路径,正在改变着社会治理的传统范式。它回应了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新需求,实现了与社会治理新需求的有机契合。这种新路径,能使多元合作领域得以拓展,各类服务资源无缝链接,福利服务载体丰富多样,专业助人手段智能升级,社会治理绩效持续提升。面对智能化时代的新挑战,社会工作部门需要及时重塑行为模式,转变专业角色:一是要突出共建共治共享,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创新;二是要强调快速灵活精准,从行为悬浮转向科学介入;三是要升级资源链接方式,从简单应急转向无缝对接;四是要重塑专业关系网络,从关系疏远转向专业跟进;五是要倡导多元合作协同,从单一线下转向复合智能。新时代的互联网+社工,必须坚持以智能化升级为取向,在专业介入的机制、方法、程序、资源、品牌中融入科技变量,不断在优化新机制、升级新方法、开发新程序、链接新资源和拓展新品牌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党政分工:新时代机构改革的深层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机构改革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而出现的一场深刻变革。基于机构改革经验和社会环境变化,新时代机构改革原则已转变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协同高效和全面依法治国。在此指导下,新时代机构改革深刻揭示了党政分工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加强党管重大决策、纪检监察、干部人事、意识形态、统一战线职能,另一方面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沿着党政分工的基本路径,未来机构改革还应在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统合“大部制”和“双合制”改革,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责,推进国家组织法律和党内组织法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监管”是我国“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信息平台和多元监管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本文引入智慧监管理论构建一种新型市场监管模式,从多元监管主体、政策工具组合应用、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监管信息共享等维度对智慧监管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探索“互联网+监管”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治理价值。囿于国家对治理价值系统性、目标性和引领性的期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道德治理,实现公民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既要继承和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还要重视治理干部和人才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即时网络阶段被专家称为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第三时期。腾讯微信以点对点传播的即时性、社交性成为即微博之后近两年最火热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微信基于智能手机终端,以其简捷操作、多网并融的社交化特点深受90后大学生的喜爱。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媒体新技术,应主动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使其对大学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产生良性互补效果。对此应用的探索以及现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在本文最后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我们必须积极创新,迎接挑战,拓展高校教育新疆界。  相似文献   

17.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就要在"全面""严""治"几个方面加大力度,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大部分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加快经济发展中必须开展的工作。然而,智能交通建设中也暴露出层次不高、收效不大、照搬较多、凸显本城市特点的应用较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在应用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智能交通的实际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从学理上解释国家对社会组织采取的混合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尝试从国家建构社会的视角出发,以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为例证,运用“风险控制 治理绩效”的分析框架探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革的制度动因。研究认为,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制度设计表现为“约束”和“激励”的阶段性调整,其背后的制度逻辑是基于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治理绩效;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政策取向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表现为宏观避险与中观赋权。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吸纳和赋权可以是共存状态,吸纳的另一面并非赋权,而是排斥和疏离。在社会组织治理进入“秩序思维代替稳定思维”的新阶段,各地政府在社会组织生态建设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社会组织的分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