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等战略利益的需要,欧盟自2008年以来连续发布了多个北极政策文件,"知识、责任与参与"是其北极政策的三大核心理念。在与北极国家及原住民社群进行机制性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欧盟将进一步加大在北极知识和技术领域的投资,以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北极资源。欧盟将北极地区突出的生态保护、航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北极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内化为其"北极责任",试图将自身界定为北极治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从而更为有效地介入北极事务。中欧在北极政策立场上较为相近,未来双边北极事务合作应纳入到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和"一带一路"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2.
几天前,俄罗斯刚刚采取了最新行动,科考船挺进到北纬82度,深海潜水器在北冰洋4261米深处的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的俄罗斯国旗,以宣示对北极的主权。美国破冰船6日已经驶往北极海域,并准备组建"北极舰队"。此外,周边的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也跃跃欲试,北极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俄、美、加等国对北极主权的争夺正愈演愈烈,互不相让,志在必得。  相似文献   

3.
虽然特朗普并没有专门就北极问题发布任何政策文件,但在秉持“美国优先”原则的指引以及特朗普施政之初“去奥巴马化”的倾向,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与奥巴马时期将有很大的不同。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将更加注重北极地区能源的开发,但是囿于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制约,特朗普政府在加强北极事务能力建设、在国际层面引领北极议程等方面将较为保守。中美两国在北极事务中有互补的利益,因此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加强中美北极事务多层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北极地区的善治,也是“中美两个大国对世界的应有担当”。  相似文献   

4.
北极疆域作为特殊的国际地理空间范围,其疆域在历史阶段中按特定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变迁特征。北极疆域作为疆域,必然具备一定的演变倾向。在北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北极疆域的未来演变规律和趋势将成为重要的关注点。北极疆域的演变以政治疆域、经济疆域、文化疆域和交通疆域4个维度展开,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北极疆域演化和逐渐扩大的动力机制,依赖于疆域理论的拓展和北极地缘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同时,北极疆域的演化亦源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治理理念增强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等现实条件的推动,并受到北极国家的排斥以及极地开发利用技术和生态环境压力带来的阻碍。尽管如此,北极疆域的变迁依然会体现出趋于稳定化、趋于大北极化和趋于网络化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北极航道的开通及其与北极资源的紧密结合,使北极航道成为影响全球经济以及能源贸易格局变动的新因素。北极航道作为国际能源运输的新通道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球能源贸易的地理方向,北美、俄罗斯等地的能源贸易流量增大,使全球能源贸易的来源与通道集中度有所降低。北极航道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中的权力地位与权力关系出现变化,提升了北极国家的权力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东等地区的权力地位,也成为影响欧亚主要经济体权力地位的新变量。北极航道也使得国际能源价格的控制权进一步向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大国转移,其他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价格影响力将进一步弱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极地区的变化,北极安全呈现新的态势。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北极各国在北极地区军事部署不断增强、各国在北极安全问题上存在不同的利益主张、气候和环境合作需求空前加强以及北极安全合作等问题日益全球化。作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北极地区享有广泛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等安全利益。中国需要从国家层面战略制定与实施、机制构建、国际合作和国内科研水平提升等多方面去维护中国的北极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7.
从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来看,美国将继续贯彻以反恐防扩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中国虽然是最重要的"处在战略十字路口"国家,但不是敌人.美国要塑造这些"路口国家",防止它们选择同美国敌对的战略.美国对华战略仍然是以合作为主,同时辅以防范和牵制.  相似文献   

8.
北极公海渔业问题随着气候变暖和北冰洋冰雪消融而日益凸显出重要的战略价值。斯瓦尔巴群岛的渔业保护区紧邻北极公海,挪威依据《斯瓦尔巴条约》在保护区行驶管辖权,但缔约国从未正式承认挪威管辖权的合法性,北极公海渔业资源的战略价值必将再次引发缔约国对斯岛渔业保护区特殊性与合法性的争论与博弈。作为《联合国海洋公约》与《斯约》缔约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北极公海及斯岛渔业规则的制定进程,倡导在生态保护合作原则和预防性原则基础上,制定北极公海区域或次区域渔业管理规则,加强中国在北极公海与斯岛渔业保护区捕鱼权的双向互动,以此为突破口深度介入北极地区性、领域化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9.
目前,北极正在成为世界新的热点地区。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召开的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批准中国等五个国家成为该组织正式观察员国,标志着中国将以"合法身份"在北极事务中拥有更大发言权,并扮演更重要角色。作为一个非北极国家,中国在北极到底有什么利益?环境气候价值。由于全球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化使北极一跃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中心。如何提升北极治理话语权,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新的时代命题。在现阶段的中国北极治理参与进程中,中国尚未对北极治理的议程设置发挥实质性影响,在规则制定中受到北极国家"域内治理"的限制,自身的北极政策亦受到国际社会的猜疑和误读。中国应创新北极治理的参与理念,夯实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基础,优化参与北极治理的制度供给方式并改善北极政策话语质量和传播方式,以维护和拓展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正11月9日,美国总统选举在纷扰中尘埃落定,号称"政治素人"的特朗普代表共和党胜选。特朗普在整个竞选过程中言辞极端,扬言摒弃美国长期所坚持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战略国际主义",实施贸易保护和对外战略收缩,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优先解决美国的内部问题。特朗普还严厉批评美国的盟友们长期"搭便车",声称将要求它们承担"更多的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地区后,北极旅游也在逐渐兴起,并且北极旅游与北极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因而在界定北极旅游政治的涵义和建构北极旅游政治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北极旅游政治框架,有助于梳理北极旅游与政治之间的真实关系。北极旅游受政治稳定状态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又在北极政治中发挥着文化交流、政治外交和促进地区和平的功能,这为解决北极争端问题和域外国家参与北极政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在地缘条件不利且北极国家尚存有戒心的情况下,中国应以"低政治"领域作为突破口来参与北极事务,因而具有低阶政治工具性的北极旅游就成为中国逐步渗透北极事务一个可行的切入点。中国在利用北极旅游参与北极事务时,应注意在国家、业内以及公众层面工作的改进与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北极旅游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冰融的影响下,北极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作为地理上的"近北极国家"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拥有参与北极治理的合法合理依据,承担着维护北极治理规范、推动北极资源绿色和可持续开发、保护北极自然生态环境等国际责任。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在国内应该完善涉及北极事务的国内规制,推动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协调国内科学家群体参与北极理事会工作组的科学评估工作,并着重构建中国北极国际责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化使北极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得以提升。中国作为北极事务利益攸关方,在北极地区拥有重要的环境、科研、政治和经济利益。积极开展北极公共外交,有助于降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身份制约,为中国深度介入北极治理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北极公共外交涉及理念确定、主体选择、平台运用、对象筛选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具体维度。我国应该从这些具体维度出发,从顶层"设计好"中国北极公共外交体系,消除外界对中国北极事务参与的疑惑和误读,提升中国北极治理话语权,籍此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秩序面临多方挑战;为维持和巩固现存世界秩序,除加强传统盟国关系和妥善处理大国关系外,美国将"关键国家"这一传统地缘战略概念运用于其维持现存世界秩序的努力,并按一定的标准确定所谓的"关键国家";加强与"关键国家"的合作逐渐成为美国维持现存世界秩序的重要战略路径,而就如何加强与"关键国家"的合作而言,美国的战略思路也日渐明晰。  相似文献   

16.
薛建国 《时事报告》2010,(10):59-61
巴黎海洋气候学教授卡斯卡尔不久前说,"从现在起的25~30年内,北冰洋的海冰将有可能在夏天消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更为担心:"两周前,我到访北极。看到几年前由壮观的巨大冰块组成的冰川,现在只剩下了残骸……到2030年北极可能就没有冰了。”但是北极冰盖消融,战略价值却日益凸现。这个浮出冰面的“聚宝盆”正在释放出诱人色彩,一场争夺北极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上演。  相似文献   

17.
中印相继崛起,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由美国推动、美澳印三国同步推进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在实践中浮出水面。美国将亚太战略由大东亚延伸至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印太"地区的拓展;澳大利亚推出"印太战略弧"概念,强化与南太平洋、东南亚的关系,试图融入印度洋和大东亚,获取在"印太"地区政治经济双重利益;印度巩固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优势基础上,积极"行动东方",加强与大东亚和南太平洋的联系,力求扩大战略空间;三国各有所图。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要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维护来应对三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升级,采取相应外交策略来应对各自的战略意图,还应从全局出发实施海陆并重、连通两洋的扇形构想,抵御三国战略排挤、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印相继崛起,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由美国推动、美澳印三国同步推进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在实践中浮出水面。美国将亚太战略由大东亚延伸至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印太"地区的拓展;澳大利亚推出"印太战略弧"概念,强化与南太平洋、东南亚的关系,试图融入印度洋和大东亚,获取在"印太"地区政治经济双重利益;印度巩固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优势基础上,积极"行动东方",加强与大东亚和南太平洋的联系,力求扩大战略空间;三国各有所图。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要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维护来应对三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升级,采取相应外交策略来应对各自的战略意图,还应从全局出发实施海陆并重、连通两洋的扇形构想,抵御三国战略排挤、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9.
郭晓东 《传承》2012,(18):73-75
作为国际社会中"中国责任论"的主导者,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表明其对华战略的新调整,意图在承认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利益。美国不断热炒的"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将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把大国战略竞争视为当前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把军事力量作为推进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工具,这将会导致大国之间"安全困境"的升级,从而对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平衡与稳定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美国国家战略的调整成为威胁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稳定的"负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