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一四○五——一四三三年间他七次下西洋,统率大小船舶共一千四百多艘,先后到达亚非三  相似文献   

2.
徐年瑞 《友声》2005,(2):20-21
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地区的人民 ,十分喜欢中国瓷器 ,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 2 0 0 2年文明古国埃及从中国进口瓷器占埃及全年进口陶瓷的 96%。把中国瓷器和这些地区的人民紧密连接的使者 ,就是 60 0年前的郑和。今年是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60 0周年。公元 1 4 0 5年 (明永乐三年 ) ,郑和及王景弘等带领官兵 2 78万余人 ,船舶 2 0 0多艘 ,从苏州启航至福建 ,扬帆出海。1 4 0 7年 (明永乐五年 ) 1 0月回港。以后又相继出海 ,到 1 4 3 3年 (明宣德十一年 )历时 2 8年 ,共出海 7次 ,到达马来半岛以东、苏门答腊地区、印度洋、阿拉伯地…  相似文献   

3.
赵瑞芳 《思想战线》2005,31(4):22-25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任何纪念活动都不仅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的辉煌,而是为了新的发展,为了超越。纪念郑和既要看他的历史功绩,弘扬其民族精神,更应扩宽眼界,分析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原因,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郑和是中国明朝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次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壮观之举,使中华民族的和平、文明形象声威远播,对今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决定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非同寻常的波澜壮举郑和,云南晋宁人,回族,原名马三宝。有传说认为,他的第三十七世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少年时,家道中落的郑和被送到北平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5,(4):87-88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6.
黄淑兰 《台声》2004,(8):90-91
在纪念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曾经以《龙虎奇侠传》、《追杀大总统》等长篇小说蜚声文坛的福建省作家池敬嘉,甘于寂寞6年,与夫人华瑜女士一道历尽艰辛、数易其稿著成5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天朝使臣——牵星踏浪下西洋》,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公元15世纪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家意识、献身精神、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从郑和下西洋中,发掘传统美德,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吸收传统美德,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具中国特色;弘扬传统美德,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本质;传播传统美德,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郑鹤声先生搜集研究郑和的资料凡数十年,早在四十年代即有《郑和遗事汇编》之辑(194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近年复与郑一钧同志合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内容较前书更加扩大增益。书分三册,上册已于1980年由济南齐鲁书社出版。上册辑录的是郑和家世、生平和时代、郑和出使的历史背景、人力组织、物资配备以及航海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其取材范围,不仅包括了世所习知的记述郑和下西洋或明  相似文献   

9.
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7月11日,伟大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受明成祖朱棣派遣,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远航。此后二十八年,他共七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沟通了海上“丝瓷之路”,扩大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船队的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之多,气魄之雄伟,组织之严密,技术之先进,影响之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首航比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早八十七年,比奥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  相似文献   

10.
池敬嘉 《台声》2004,(12):74-76
历史的必由之路 正如郑和所指出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的这句至理名言,既是他屡下西洋的切身体会,又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殊为可惜的是,郑和的这句至理名言,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早在永乐、宣德、成化年间,明王朝君臣之间就有过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郑和历次出使西洋耗费钜万,对国家经济却不见有益影响上。成化中,车驾郞中刘大夏更是激烈抨击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为此,他把明朝府中所藏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付之一炬,绝后人效仿。人此有关郑和出使西洋的记载,在封建正统史书中,仅《明史》、《明实录》有所存录但却既少且略,又偏重于记载出使西洋的政治原因和成就,难以窥视郑和下西洋的全貌。那么,郑和本人是否有经济意识?他七下西洋,在完成明王朝的政治外交使命外,是否进行过贸易活动?是否为明以后对外贸易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封建正统史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只能求助于非正统的私家著述了。  相似文献   

12.
池敬嘉 《台声》2005,(1):62-66
“经济大海” 尽管海外诸番包括东洋日本在内“服饰、器用,多资中国,有不容一日缺者”。诸如“布帛、纸张、漆器、水银、药材、锄犁、铁锅、书画”等等,甚至妇女用的“脂粉、针线”(见郑广南《中国海盗史》第 179 页)亦仰赖于中国。但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还是瓷器、丝绸与茶叶这三大类。所以,郑和的庞大船队运载到海外的货物也以瓷器、丝绸和茶叶为主。值得指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最大的区别在于瓷器取代了丝绸成为最大宗的商品。 中国的瓷器固然是从唐代中晚期才开始大批向海外运销的,但鼎盛时期却在宋朝。所以十二世纪时…  相似文献   

13.
池敬嘉 《台声》2004,(11):68-73
郑 和下西洋这一人类的伟大壮举,可谓家 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是仅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多数人只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其实,作为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杰出代表,郑和是三上东洋、九下西洋,还不包括二次到台湾的活动。由于明 · 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之后尘,一把火烧毁了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踪迹建文帝。杜撰的故事当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难”旗帜攻入京都应天(即南京)…  相似文献   

14.
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档案资料,已被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在所留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中,对郑和首次下西洋具体日期均未作详细记载。包括郑和在太仓与长乐亲自所立之碑,七次下西洋虽有案可查,然而也仅仅只有年月,缺乏准确的开洋之日子,可供后人稽查。因而,后人在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时,对郑和舟师首次扬帆开洋的具体日期,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国内外许多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家学者对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年月,大多给出了界定。就笔者手边资…  相似文献   

15.
六百年前,紧挨着福州的长乐太平港,不仅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而且也是每一次下西洋的惟一备汛风港。因此,福州与长乐两地留下了众多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传说与遗址。同样,也有不少反映人类这一伟大壮举的俗言俚语词汇,至今犹存活于民间。  相似文献   

16.
世 界近代史上的“地理大发现”是指15、16世纪之交开始的西欧航海家和冒险家 ,在地理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以及这些发现的巨大历史作用。其中最杰出的成就是 :1492年哥伦布 (1451年-1506年 )领导的西班牙舰队发现美洲 ;1497年达·伽马 (1460年 -1524年 )领导的葡萄牙舰队发现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 ;1519年 -1522年麦哲伦 (约1480 -1521年 )领导的西班牙舰队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使西半球和东半球、新大陆和旧大陆联系起来了。古代人有关大地球形的天才猜测在航海中得到证实 ,中世…  相似文献   

17.
池敬嘉 《台声》2005,(4):70-72
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档案资料,已被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在所留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中,对郑和首次下西洋具体日期均未作详细记载。包括郑和在太仓与长乐亲自所立之碑,七次下西洋虽有案可查,然而也仅仅只有年月,缺乏准确的开洋之日子,可供后人稽查。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时间大致是这样的:自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以后,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伊斯兰教便很快传播到西亚、北非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这些地区绝大多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接着,伊斯兰教又迅速在西班牙(公元8-10世纪)、中亚(公元9-11世纪)、南亚(公元10-13世纪)普遍传播,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宗教。  相似文献   

19.
在下西洋的群体内部,郑和等人讲求的也是人际间的和谐,从人们已知的材料中,没有关于内讧、兵变、大批逃逸、死亡的记载,表明他们相处还好。这个群体的人员构成相对来说是复杂的,从民族讲,有汉族,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从宗教看,有佛教、回教,更多的信仰儒家思想,尽管如此,他们却在一个共同目标下相处融融,未见纷争与内讧,这归因于郑和以传统美德和宗教的仁爱,编织成一条联系各民族成员的纽带,把他们联结起来,使他们相处和谐。所谓仁者爱人,郑和是以仁者的胸怀去爱、去关心群体成员的。长期的海上航行,生活是单调而枯燥的,如果不在物质和文化生活上加以保障和调剂,是很难维系这个群体的。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宗藩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明王朝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遣使四达,睦邻求宁;恩赐有加,朝贡频来;宗藩有序,扬华夏文明;华必统夷,天威不可侵犯;以德来远,审慎用兵。这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有集中体现。郑和代表明王朝所推行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文化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它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