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世纪上半叶,日益“密切”的中俄外交关系、兴盛的中俄贸易使得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及本土时断时续的中国学教学活动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催生了俄国大学中国学教育基地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历史和地域环境等因素,中俄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过极为深远的相互影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俄文字之交”首先是从俄罗斯文学先驱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开始的,本文是对这种早期文化交往轨迹的探寻。东方、中国,这一切留给古罗斯作家的更多的还只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而18世纪俄国作家的中国印象中漂浮着的其实更多的是其自身的映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A.B.鲁达科夫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四次考察,奠定了他在俄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其主要成就:(1)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著作;(2)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奉天皇宫的著作;(3)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当时中国吉林省的著作;(4)使俄国东方学院图书馆汉学文献收藏跻身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叶之前有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俄国和欧洲腹地的中俄茶叶之路,曾为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相关地区应该统一认识,珍视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推动21世纪中俄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并谱写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十七八世纪俄国来华商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商队贸易一直是中俄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清政府对来华俄国商队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俄国来华商队和兼有经商任务的使团在从事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同时,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中国人,亲身感受和初步认识了中国文化.他们关于中国文化的记载是早期中俄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中俄两个相邻的封建大国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掀起了两次侵华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叶,俄国利用英法发动鸦片战争之机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是19世纪末,俄国推行"和平征服"中国的策略,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使东北成了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正确的决定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俄两国贸易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中俄两国就已经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频繁来华的俄国商队是那时中俄商品交流的主要媒介。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形成了商队贸易和边境贸易两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从1756年起,俄国政府不再派商队来北京。到1762年在北京的商队贸易完全停止。边境贸易则成了中俄贸易的主要形式。“恰克图互市”则是根据《恰  相似文献   

9.
维特回忆录是研究维特生平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史以及中俄关系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备受俄国和西方史学界重视,在俄罗斯至今已有七种不同的版本问世,俄国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维特回忆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中俄贸易,以俄商分赴海拉尔和寿宁寺进行贸易为主。通过贸易,俄国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得到了极缺的物资,俄商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这种贸易对中国东北西部边境地区的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 ,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沙皇俄国把中国东北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1 896年 6月 3日 ,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从此 ,大批俄国人涌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 ,俄罗斯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传播以及俄国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进一步熟悉中国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中俄文化交流的显著特点之一。 2 0世纪初 ,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 ,俄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 ,特别是通过中东铁路传入了中国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与此同时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量地将俄国进步作…  相似文献   

12.
俄远东开发初期,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匮乏,中俄两国陆续签订通商条规,中俄边境易货贸易随之兴起,旅俄华商由沿江地区向俄中、西部地区发展,足迹遍布俄国各地。19世纪末旅俄华商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20世纪初,俄国开始排挤、驱逐华商,其贸易活动逐渐走向衰落。旅俄华商在为俄国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为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阿尔巴津人先是入侵中国领土的侵略者,后来变成了中国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中俄签订了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确立了正式的交往关系;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俄国东正教传入了中国,并引来了俄国宗教传道团驻华240年。阿尔巴津人在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下半叶,中俄文化交流向更深更广泛的领域发展了,同时也呈现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一方面,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政府感到有机可乘,对华外交异常活跃,这使俄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及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以便攫取更多更大的特权。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缔结,清政府在洋人枪口的威逼之下也感到了切肤之痛,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一些当权派人士,从维持其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决心改变闭目塞听的封闭局面,了解世界的真实情况,这样与中国近在咫尺的俄国就成了研…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并回应时代的呼唤,是2022年中俄学界俄国史研究的重要特征。尽管受到新冠疫情流行和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但中俄学界的俄国史研究仍然稳步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档案出版、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亮点纷呈,如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研究,对苏联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等,不仅为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俄国史知识,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有确凿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开始于17世纪中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通常被称为中俄关系史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俄罗斯基于当时的背景率先提出与中国共同开发石油项目。经过10年谈判双方形成了一系列协议,但在管道走向问题上却出现波折,这其中既有国际因素,也是俄国内局势及对外政策使然。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水平和相互依存程度。鉴于俄变数颇多又情况特殊,我国应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尽管如此,中俄能源合作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中俄《瑷珲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正式划归俄国后,为了在这一新占领地区站稳脚跟,俄国政府不但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中国人采取了宽容的策略,而且极力开展没有任何限制和监控的自由贸易。于是,中国人在当地的商业开始形成规模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源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两国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展开的新态势下,中俄边境贸易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0.
张凤鸣 《西伯利亚研究》2002,29(2):40-42,55
19世纪中叶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并向该地派遣驻军和移民后,俄国远东地区所需物资、尤其是农畜产品极度缺乏,所缺农畜产品中的相当大部分需从相邻的中国东北购买。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农畜产品的对俄输出,一方面满足了俄国远东地区对粮食、肉类和畜力的迫切需要,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对中国东北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