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年愈古稀的父亲,儿女是他永远的牵挂。当获悉女儿有了婚外情家庭面临崩溃时,父亲不远千里动员全家出征,演绎了一番亲情大拯救……  相似文献   

2.
补习孝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见到一幅这样的漫画:一个人高马大的儿子,将年迈的母亲踢出家门,还大骂母亲是老不死的。他父亲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要教训这个不孝子,谁知这位可怜的老母亲却挺身而出:“有我在,我看谁敢!”那个不孝子在母亲身后洋洋得意,他父亲呆若木鸡。表面上,这幅漫画有些夸张,可事实往往如此。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儿女,花费着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乃至自己的青春。他们看到儿女消瘦的脸庞,会心疼得落泪;几日不见儿女,就牵肠挂肚,见了儿女,又嘘寒问暖,尽管儿女常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儿女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向他们倾拆,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帮助儿女…  相似文献   

3.
张九精,正在感动海南。“作为人,他正面困难;作为儿女,他尽了孝道;作为学生,他成绩优秀;作为公民,他诚信践诺。”海南省教育厅厅长黄国泰细解张九精“四个角色”,道出张九精感动我们的情由。张九精,海南师范学院的一名河南籍贫困学生。母亲早逝、父亲病重,他靠当家教、捡破烂,将父亲从家乡接到学校附近来照顾;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的专业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作为“校园十大感动人物”,他不想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缓交学费,也不想给试图资助他的校系老师带来经济负担,毅然选择了打工挣学费、还完学费再求学的路子。他说:“学校也困难,我…  相似文献   

4.
师范乎     
一百年前,1898年,戊戌维新,废科举,办学校,历尽坎坷,终于到民国初年全国都办起新式学校了,其中就有师范学校。有位老先生大不以为然,说,“当老师还要进学校学习?那么,当父亲也要进学校,要办父范学校了。” 《新青年》杂志有文对此大加批判,说是现在人就是不会当父亲,打骂儿女,遗弃甚至买卖儿女,把儿女当做私人财产,正应该大办父范学校,而第一个需要强迫入学的就是这位老先生。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4,(8):45-46
<正>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结果,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部队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他太爱相声了!"耿直的父亲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他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7.
刘东萍 《台声》2010,(8):51-52
<正> 2003年8月,来自台湾的陈郁升独自站在东莞街头,看着林立的厂房,来往的车辆,心情十分低落。他甚至有点埋怨父亲,为什么让他来大陆?然而3年后,他却爱上这片充满商机的土地,也在东莞成功开拓了自己的事业。子承父业上世纪90年代,陈郁升的父亲来东莞投资,在虎门白沙建立"东莞市虎门金彩色料厂"。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却坚持每月回台湾看望妻子与儿女。父亲务  相似文献   

8.
刘小英 《今日浙江》2001,(12):27-28
我父亲刘英烈士牺牲已经59周年了。回顾父亲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不禁使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千。在那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先辈们吃尽了千辛万苦,才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令人惋惜的是,父亲同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一样,没能分享到革命胜利的喜悦,没能过上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不过,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虽英年早逝,但他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党没有忘记他,战友们怀念他,人民永远纪念他。父亲的革命简史已被编入多种辞书。建国后许多战友都为他写了纪念文章。60年代初,曾与父亲并肩战斗的粟裕伯伯对我说,在50年代初等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相似文献   

9.
他更愿意说自己是“创二代”. 徐立勋,宁波华茂集团总裁。2002年,他临危受命,从父亲手中接掌公司。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转型与磨砺之后,当初的毛头小伙子已蜕变成了有志气、有眼界、有担当的舵手,而如今的华茂集团,也已开拓了属于徐立勋的“高度”。 他曾说,“对我来说,父亲就是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峰;我只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去努力开拓另一个高度”。面前这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青年人,承袭了父辈的低调、坦诚和朴实。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离开人世已15年,在准备祭奠他时,我忽然想了解他在亲友中留下了多少印象,因而开始了这一轮的询问,没有想到回应非常积极,让我十分感动。下面根据大家和我的回忆简单谈谈他的百年人生。父亲出生于1897年,晚年他常说,他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指的是满清末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时代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他很敏锐地意识到每段时期的差异。他喜欢历史,有很强的历史感。父亲好友的女儿王容对我说,"伯父  相似文献   

11.
笑爷     
笑爷本姓肖,住在我们院子内,因为他爱笑,所以我们都叫他筻爷。 笑爷的老伴过世得早,但几个儿女都挺有出息,先后考上大学,又都分配在大城市工作。儿女请笑爷过去和他们一起住,可笑爷说什么都不肯去,说自己一个住惯了,日子过得舒坦着呢。儿女们拗不过他,只好随他意。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0)
正玖爷是一个家风很好的人,我没见过梅兰芳,我从玖爷身上真是见到了梅家的家风。无论开大会小会,他几乎每次都会说起父亲是怎么教导他的,待人接物谦和大度,品行温文儒雅。葆玖老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笑眯眯的。他说他父亲从没跟人大声说过话,红过脸,而他一直是把他父亲当作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榜样,像他父亲那样去对待人、对待艺术。前年他80岁的时候,我们本来准备给他做一些庆祝活动,他坚决不肯,因为也是他父亲诞辰120周年,他觉得不能干扰了他父亲的光环。他在50岁以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  相似文献   

13.
吴筇 《创造》2014,(4):52-53
正作为官员尤其是高官来说,以良好家风在权力通向利益的可能性前自觉设限,应得到人们的一致赞许。前些日子,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谈到父亲对子女严格要求时透露,当年李先念为不允许儿女经商,曾在饭桌上对子女说,你们谁要经商,就打断谁的腿。李小林说:"父亲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要去  相似文献   

14.
请随着我的笔、沿着下面这段文字,去认识和关注生活中这样的一些父亲——身有残疾的父亲和残疾儿女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一唱起这悠扬动听的歌儿,那跌宕动人的旋律使每个远离家乡的高原儿女心底涌出浓浓的乡情。  相似文献   

16.
一滴泪落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父亲的一滴泪落下来,花了七天七夜。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落泪,除了那少有的一次。以前没有过,以后也再没有见到。都说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对于刚过三十六岁生日的父亲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一年的春天,母亲突然患了精神分裂症,父亲一时不知所措。看一眼身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才六岁;再看一眼家徒四壁的家境,一时间父亲真正陷入了孤立无助、悲痛绝望之中。父亲呆呆地坐在堂屋的角落,呆呆地看着母亲在堂屋中间哭闹,呆呆地看着瞧热闹的人在他面前来来去去,呆呆地看着三个儿女在旁边…  相似文献   

17.
丹风(六)     
民声刚走到村口,他妈已迎了出来,说:“快回去,镇上来了几个人。”民声走进屋内,家里果然坐着几个人,他父亲在屋内陪着客人。他父亲是一个白净面皮,留着一小撮胡须。有点绅士模样的,来人是S镇的一个士绅,名叫田子居,和他父亲虽然是不同类型的人,但是交情还有些,另外两个,一个是在县里当小科员的民声的表兄潘超,另一个是商人吴裕丰。  相似文献   

18.
谭畅 《小康》2013,(5):96-99
他一生有气节、有脊梁,为家为国、有情有义,更有一颗天真纯良爱妻子的心2003年4月9日,86岁的吴祖光先生走了。这个历经一生风雨仍坚持"不平则鸣"的剧作家,在他十年冥寿之际,在很多人心中激起的波澜未及同样在十年前走完人生的香港明星张国荣,但在他的儿女们看来,对父亲最好  相似文献   

19.
李云鹏 《台声》2003,(3):38-40
是一个秋日下午的清凉天,我欣得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之子、曾任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张枭先生应诺,在他的客厅,听取他印象中的父亲。张枭先生口中的父亲,除了一身古典式的、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气质,更多的是充满情趣和理趣的生活轶事。张枭说,幼时,父亲已成名,卖画收入应不菲,家中生活却过得非常一般,仅是饱肚而已。“记得小时,我就没穿过什么好衣服。”张枭笑说。张枭还透露:弟兄们告诉他:跟父亲住一起累得很,盖因大千先生太多“兴来之笔”,令家人忙活不息。张枭先生由此谈到富有又相对清贫的父亲;谈到父亲“爱尚与人异”…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岁那年,他大学毕业,豪情满怀的对父亲说,以后您老人家就不用再做豆腐了,等着跟我享清福吧!父亲一边拣着黄豆,一边笑,说,等你挣到钱了再来跟我说这样的话也不迟。他有些不大高兴,说,您老人家是瞧不起我吧?放心吧,你儿子肯定能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