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庆  李彬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52-158
在实现民族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中,民族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依据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关系原理,贵州省实施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践表明,这一活动是一项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2.
王延昭  李昶罕  刘红 《传承》2014,(3):96-97
民族教育是对本民族进行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的传承与认知,指国家对公民自我身份的认同教育。探讨民族技艺、技艺传承及传承人的特征与属性,探讨将其纳入民族教育范畴的可行性和依据,以此获得教育公平投入,建立起民族技艺传承培养体系,对保护我国多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贵州省教育特色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文化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价值认识有失偏颇,使后续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探讨价值与民族文化价值,分析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价值认识局限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建立沟通对话机制,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使民族文化在学校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由于民族符号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价值意义,推进民族符号文化的教育发展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要推进民族符号文化的教育进程,另一方面关于民族符号文化的教育也需要合理引导,只有这样,民族符号文化在通过教育方式进行开发利用时,同时也能通过教育得到传承发展,使得教育成为民族符号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民族符号的价值和特征,民族符号文化的教育引导与传承需要秉持特色原则、文化原则等多个原则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斯琴 《前沿》2013,(13):170-171,174
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与文化发展是不矛盾的.相反,发展人与发展文化是互动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发展文化的基础.但是,我们对学校教育的传统理解就是教书育人,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不但教书育人,而且还文化育人,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应重新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纳入民族文化,消解学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学校与社会文化部门需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所依赖的生态环境逐渐失衡。本文在阐述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的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贵州省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地调查,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了如何优化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问题,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在实践中要注意保持其平衡。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健身、娱乐、竞技等价值功能,在贵州高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传承与发展的新问题。阐述中国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演进和不同时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差异,并从传承思想认识、传承过程和传承要素的视角分析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明确技艺传承的导向,即多角度的行业定位、兼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理清技艺传承的途径,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性传承为主体、确立个人传承的核心地位;构建技艺传承的服务平台,即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融资渠道平台、政策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0.
省外信息     
《今日民族》2013,(6):64-64
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近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问题中的文化主体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生态逐渐失衡,某些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根基正在丧失。作为民族文化东道主的当地居民,特别是原住民,在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将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范畴,从根本上对民族文化主体进行帮助和关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及其维护与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背景"叠加"特定时空间"和"特定活动群体"而形成的、保障传承有序进行的中介实体.传承场与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是一种根本的互生关系;而民族信仰文化对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的生成、维护具有基础性作用.维护信仰文化传承场的神圣性,重视民族妇女与儿童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场维护和再造中的作用,认识和利用次生型传承场,应是当下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尊重历史、立足实际"的原则,拟假设把藏族成为跨界民族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并通过梳理其成因的基本历史时间和事件,分析总结出民族内部分离、外部入侵、分离内部联合外部入侵是使藏族形成今天跨界民族的三大主要因素,经济和文化是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极为绚丽的组成部分 ,利用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来作为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 ,将对中国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是一项有效的补救措施 ,也是当前摆在整个人类面前重大而又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动漫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少数民族动漫的产业化发展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发挥特色民族文化唯一性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分析民族动漫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要素的应用,分析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对少数民族动漫产业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起源的多元和发展的多向,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传承过程和知识传递手段的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于13世纪初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为适应传统游牧文化发展的需要,蒙古社会出现了部族历史知识、原始宗教知识、军事知识和蒙古文字这样几种知识形态和传授这些知识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口承教育、萨满教仪式、怯薛制度和宫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为思政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条件。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既是对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教育方式的改革,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此,基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从思政课堂、思政教材改编与创编、校园思政文化和思政教育实践四个方面探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徐仲安 《前进》2012,(1):40-41
胡锦涛总书记对高等院校提出“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向高等教育赋予了重要历史使命。大学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承担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知识型组织,作为在传承基础上吸纳全球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创新功能的学习型组织,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是实施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战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就业能力提升是化解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关键。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语境,对就业能力的内涵与定义再度阐释,在运用SWOT分析工具深入探究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遇、威胁等要素基础之上,提出化解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措施,目前书法教育已经具有社会重视、政策支持和国内外中国书法学习盛行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该文认为,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是要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社会多方共建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