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了研究文化融合、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和社会融合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感知关系水平的,基于2010年在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城市融合诸因素对城市感知关系(生活满意度、认同度、未来发展意愿)的影响。发现:文化融合程度越高,农民工对上海的认同程度就越高,也会更愿意留在上海发展,但其生活满意度未必越高;经济融合程度越高,城市生活满意度、城市认同度和未来留在上海发展的意愿都越高;政治融合只对未来发展意愿有影响;社会融合越高,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越高,对生活也越满意。研究为政府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带着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不同的城市中漂泊、穿梭,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丛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介于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能否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城市中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之一的哈尔滨,制造业农民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通过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对哈尔滨市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的特点和制约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活条件差、就业服务缺失、社会保障程度低、归属感不明确和自卑心理过重。促进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思路和对策在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发展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了农民工犯罪的高发势头。本文将在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在城市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民工的生活现状,探究其潜藏的行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控制其犯罪的对策,以期对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社会支持网缺失与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黄志强  罗林 《学理论》2009,(9):105-106
身份认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尺度。我们通过分析广西南宁万秀村农民工的工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工伤保险、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社会歧视等问题,探索其在职业、学历和阅历、心理和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成因,以此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要措施,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会文化对农民工文化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文化的建构单元,通过与城市社会的双向互动,使当代城市社会文化呈现出和谐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代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通过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工作机制、建立农民工文化权利实践机制等途径,实现农民工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渴望被城市所接纳。虽然,近些年政府和全体社会加强了对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注力度,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不再是一个同质的个体,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使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身份、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农民工既无法享受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又没有被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处在"两不管"的尴尬境地,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保障需要政府、用工企业、社会力量和农民工群体的共同努力,但由于政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在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深层社会问题。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个体的文化适应方式不尽相同。为实现积极的文化适应,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亚文化群体和城市主流文化群体的双重作用,从城市多元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再教育、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及加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过程加以调适。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入城市既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而现阶段城乡隔离二元社会体制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相互隔离,形成了"一座城市、两个生活圈子"的现象,进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二元社区"。因此有必要在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以社区这一"共存空间"为依托,开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的"社区行动",进而引导其在"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中实现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受到的被动排斥,而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已高度淡化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与归属,返乡青年农民工往往会主动排斥乡村生活,在这种双重排斥的境况下,返乡青年农民工极易成为无"根"的游民,乡村认同与归属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的吸纳能力,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向城镇分流,同时积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重塑,重构其乡村社会认同与归属,才能有效防范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从农村涌入了城市,承担着建设城市的重要的基础工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本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和城乡社会二元的制度结构等原因,他们虽然身在城市,然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中去,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立足于分析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融入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不仅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还较为匮乏,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体验单一,文化自卑心理严重,文化价值观盲从,文化实践被动.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需要积极引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价值观念,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期待,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切实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文化权益和政治、经济、社会权益同等重要,都是农民工应当享有的最基本权益。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整体匮乏,其文化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此,应建立一种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民工文化权益面临的窘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结构也在不断重组、分化。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的一部分,除了打工赚钱之外,其日常闲暇生活也应该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阐述了解到农民工消费生活向城市看齐,互动生活多为群体内交往,闲暇方式具有封闭性、低发展性和时代性特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既未融入城市,也不同于农村,处于非城非乡的第三种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合肥包河区建设农民工文化驿站的探索,受到广大农民工的普遍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给怎样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深刻启示。启示之一:农民工文化服务要有真认同、真平等。包河区将农民工当作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加以重视、同等对待,以高度的情感认同来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创业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的制度环境、个人素质和创业机会等,不论是在农村创业,抑或在城市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都概莫能外。提高经济资本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城市适应的基础;增加社会资本则是其城市适应的保证;提升文化资本及心理认同,是其城市适应的归宿。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地域多元化和制度的开放性;实施资产社会政策和制定更人性化的制度安排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  相似文献   

19.
社会排斥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但是他们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民工步入城市,其带来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成为新型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就是在新型城市文化以及其他居民构成的外部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随着经验积累调整自身行为以获取更高适应度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有效的互动渠道、相互协调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度的关键问题。打破个人资本积累恶性循环、正确对待乡村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等,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