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史撰述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民族史学撰述准备主体条件,奠定心理基础,催生西方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念与实践,还对民族史的内容与结构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史撰述成果则实现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了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环 ,它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民族主义 ,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表现形态和话语形式。如对西方人种优良和中国人种低劣的论调加以批驳 ,树立自强保种的思想 ;通过大陆纪游诗文作品表达对祖国山川地理的无比热爱和自豪感 ;探究中国语言文字优于西方语言文字之所在 ;强调历史对于凝聚民气、宏扬民族精神之重要性 ;探寻西方科技、思想、制度等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证据 ,以说明东西方文明各有所长 ,国人不必妄自菲薄 ;揭露殖民者挟“文明”之名 ,以殖民宗主国为模式对其“属地”实行改造等行径的殖民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随着华夏中心论的破灭而逐渐形成的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 ,早期维新者吸收西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理论 ,民族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早的体现。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 ,民族主义正式形成。维新人士希望通过吸收西方的自由平等民权思想资源 ,把传统的君主专制中国塑造成现代型的民族国家。国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国人对满清政权的失望也日益加深 ,各方人士从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政治立场出发 ,各自提出不同的民族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时,二者兼容性强,共同缔造出了新型的近代国家形式——民族国家。西方国家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追求自身的民族利益,使得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产生了对峙。殖民地在民族主义的帮助下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国家。然而,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却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工具,激化了国内的种种矛盾。民族主义的现实困境要求重新融合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来弥补民族主义对内功能的不足和匡正对外极端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胡恒富  陈克清 《思想战线》2011,37(3):139-140
一、民族主义的特性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目的在于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民族主义具有以下特性。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较为科学地阐释了“民族”、“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建国原则与模式,把人的改造同新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规划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堪称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诞生,以建构民族国家为最终目的;中国晚清民族主义在外族入侵而导致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诞生,主张对内团结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对外抵御侵略,实现国家独立。两种民族主义在渊源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共同性,在诞生背景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毕竟共栖一世,因而在思想上就难免有同为一炉的印迹: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一定的文化决定论倾向;与现代性的相伴而生。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由于时代感悟的不同,必定有其不同的特征:相异的文化取向;不同的现代性追求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夷洲、流求、台湾,无论我们怎样称呼它,它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历史变迁,台湾人民的意识形态确实与大陆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在世俗文化、政治认知、民族感情等方面都有所表现。正是这些差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一些妄图分裂中国的人歪曲利用,变成为“台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和借口。在众多的“台独”理论中,“台湾民族主义论”无疑是最为居心叵测,但同时也是最具颠覆性的理论模式。根本看来,“台湾民族主义论”是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模仿和再造,而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所强调的首要原则就是“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  相似文献   

11.
正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观两跳三个阶段"。"三观"是指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古典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民族观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两跳"是指民族观的演进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的转换,在一百多年中先后迈上了两个台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际舞台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而西方的殖民霸权式微,使得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各民族为捍卫其自身利益而高举的旗帜。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也会走向极端,成为民族冲突的背景和缘由。因民族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已给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启迪和警示,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人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崔海英  罗翠丽  王静 《前沿》2011,(2):143-146
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入手,探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原则,即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大文化民族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也不能过分强调本国文化最优,排斥外来文化;坚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对西方文化中重法制,重理智,尊重自由、平等,敢于创新、自立的价值取向充分肯定,同时摒弃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审美低俗化等消极倾向。  相似文献   

16.
吴景明  刘中树 《求索》2010,(12):184-186
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产生于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近现代历史,主张维护民族文化自主性和独立性,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辜鸿铭构筑了基于儒教哲学的"良民宗教"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内抵制西方物质实利主义,建构心灵与理智谐和的国民性;对外呼吁道德、公理,以实现民族救亡及国际新秩序,对中国现代国族及民族文化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丛日云  马涛 《探索与争鸣》2023,(10):55-80+17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  相似文献   

18.
谭卫华  阎缨 《思想战线》2001,27(6):103-105
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化的启动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要求相结合而显现出极大张力;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张扬民族文化个性,而且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中,追求民族特质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略谈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工程黄泽一进入20世纪以来,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日益面临严峻的冲击。于是,文化变迁成为描述中国各民族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